APP下载

不要半推半就

2008-12-29赵水忠

中国新时代 2008年8期

  
  7月2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提高0.25个百分点,达到2.5%,这是欧洲央行过去3个多月来第二次宣布加息。这次加息是在非常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做出的。一方面,整个欧元区经济增长放缓,6月份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采购经理们的采购指数急速下跌,表明经济有进一步放缓的趋势。与此同时,6月份,欧元区的CPI指数为4%,不但创欧元诞生以来的最高,而且与欧洲中央银行将CPI指数控制在2%的目标也相距甚远,表明通货膨胀压力在增加。
  欧洲中央银行的任务清楚而明白:当经济显露出过热迹象、价格上涨压力增大时,提高利率;当消费需求放缓时,降低利率。但这次加息决定却困难得多,因为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通货膨胀压力却在加大。加息会给正在放缓的经济增长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中央银行仍然做出加息的决定,意味着对于欧洲中央银行来说,通货膨胀比经济增长放缓更为可怕。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欧洲中央银行愿意付出经济增长放缓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种对于通货膨胀的正视、重视和不予以丝毫姑息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事实上,正经受着通货膨胀压力的,不仅是欧元区,中国经济同样如此。尽管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7月17日正式公布,但各机构都对6月份CPI做了预测。中国银行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6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在7.3%左右;高盛中国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CPI同比增幅可能会从5月份的7.7%回落至7.1%。虽然CPI有可能连续两个月保持下降态势,但仍在高位运行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有不少专家发表文章,呼吁人民银行暂缓加息的步伐,还有学者摆事实、摆数字预测说,今年全年CPI有望呈前高后低态势。言下之意,加息实乃不必要之举。更有人一条一条地列出下半年CPI走低的理由……这种对于通货膨胀现象的回避、轻视、忌讳甚至姑息,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本轮价格上涨初期,普遍的说法是:这是“结构性的价格上涨”,好像“结构性价格上涨”不是“价格上涨”,好像“结构性的价格上涨”比“价格上涨”要轻缓很多似的。但事实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价格上涨就从一个“结构”转到另一个“结构”,迅速演变成“全面结构”上涨,而且从CPI蔓延到了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这时候,大家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对物价上涨原因的分析,于是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美国次贷危机、年初南方雨雪天气、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就成了罪魁祸首,并被一个一个拎出来敲打。也只是在经过这一番分析后,才正式承认我们确实是面临了通货膨胀。与欧洲中央银行相比,正视通货膨胀,在我们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凤凰卫视的一档讨论股市的财经栏目里,某大银行的一名经济学家振振有词地说,通货膨胀没有什么了不起,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通货膨胀,环球同此凉热嘛。这种不敢正视通货膨胀的态度,与欧洲中央银行对于通货膨胀严肃认真、毫不手软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
  总体上,在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方面,相当多的国人采取了一种半推半就的做法,这实在是不利于认识和治理通货膨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这样一句话:“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这句话的精神,用在国人对于通货膨胀的态度上,也完全恰当。
  事实上,对通货膨胀,如果我们半推半就、欲说还休,根本无益于问题的解决。敢于正视问题的存在,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否则,“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