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比金融海啸更大的灾难
2008-12-29韩方明
中国新时代 2008年12期

当欧亚45国领袖们齐聚北京时,从华尔街起源的金融危机仍一波接一波地冲击全世界。经济衰退正向我们走来,以至于法国总统萨科齐在开幕式上惊呼:“这世界出了问题!(Le monde va mal!)”。
世界确实出了大问题。除了金融和经济危机,本次亚欧峰会原本计划要讨论的另一个大问题也正逼近,这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差不多一个月前,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组成的全球碳计划组织(GCP)发表报告说:“目前,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是65万年来最高的,甚至可能是2000万年来的最高浓度。”
不得不提的是,万里之外的北极,2008年几乎是迎来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无冰之夏。科学数据显示:从去年夏天至9月中,北极冰层融化了23%,是有卫星纪录以来冰层存量最少的年份。无冰之夏警告世人:生态崩溃就在眼前!一位参会的欧洲科学家在人民大会堂告诉我说,如果北极的水温再上升6度,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
我丝毫不怀疑金融海啸于人类社会之严重性,但毫不客气地讲,相对于气候变暖引发的生态崩溃,华尔街的那点事可就不算什么了。去年11月1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气候变暖的综合报告称,全球气温本世纪可能上升1.1至6.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8至59厘米;如果气温上升幅度超过1.5摄氏度,全球20%到30%的动植物物种就会面临灭绝;如果气温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到70%的物种就将面临灭绝。
谁在危害全人类?
大约三个月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让美国在未来10年内100%转向无碳发电。有人称之为激进,但实际上,之前已有科学家表示,真正要遏制气候变暖的恶化,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接近零的水平。
就美国而言,由于地广人稀,至少无碳发电并非不可能。但全人类可能吗?按当前的文明模式,绝无可能。就在美国开始用玉米喂汽车时,上涨的粮价已让好几个国家出现骚乱。
本年度的粮食危机提醒我们:气候变暖,乃至于相当多的全球性问题,要害都在于消费!如果发达国家奢侈的生活方式不发生根本改变,一切办法可能都是拆东墙补西墙。问题可以转移,但绝不是解决。拿生物燃料来说,减排温室气体,或许将导致一部分人衣食无着。甚至还有计算表明,如果算上加工生产中消耗的能源,生物燃料也并不减排。
随着经济的不断成长,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在增长。按有关科学组织的报告,中国在去年排放了18亿吨二氧化碳,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可这一切是为谁排的呢?今年8月初,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利兹大学和挪威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05年,中国有1/3的温室气体排放都是在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的账应该算在谁的头上,不言而喻。
近几年来,全球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确做出了艰巨的努力。比如八国集团尽管步调不一致,开会即开吵,但还是将气候变暖摆上议事日程,而且作为头等问题,承诺要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半。再比如碳排放权交易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据世界银行估算,2008至2012年,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配额需求量将达到7亿到13亿吨。特别是欧盟,未待《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就在2005年元月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但这一切可能还不够。今年8月,国际非赢利机构气候组织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者,并正在创造绿色工作机会和发展关键低碳技术等方面,赶超很多发达国家,以致相关专家表示,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培育低碳“巨龙”。根据报告,2007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近120亿美元,规模仅次于德国。但现在还不是表扬的时候。中国须更积极主动地面对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再次为人类文明的延续作出贡献。
作者为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以上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