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绥滨农场:全国农垦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2008-12-29陆书鑫宋秀吉王帮喜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29期

  黑龙江绥滨农场作为全国农垦唯一的农村改革试验区,率先开展土地承包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多次成功改革;从单一种植到多种经营,让玉米、大豆、食用菌等产品在国内国外打开一条条销路……为全国农垦系统提供了生产经营的宝贵经验。
  
  “要改革就彻底改”
  
  自1948年支边队伍开进北大荒,绥滨农场经历了从初建到粮食自给自足再到有能力供给国家的过程。1985年,绥滨农场以“土地承包到户,实行联产责任制”为口号全面展开改革。1986年改革刚满两年,人们的收入就翻了一番,粮豆总产提高42.3%。农场改革的成功受到了国家体改委的关注,1987年绥滨农场被定为全国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进行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探索。
  为此,绥滨农场打破统管统种、统一调配的生产模式,鼓励职工群众自主发展、自主寻找市场。这里首次出现大规模的个体私有经济,发展起养殖业、工商业、果蔬业、加工业、机械制造业等6大门类行业,使农场经济发展由过去单一的传统大宗农业种植,向多元化经济发展。
  此后,绥滨农场又在全国农垦率先搞起了“政企分开”现代企业制度的二期改革试验,使绥滨农场的生产发展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借助地势平坦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了寒地水稻项目,改变了过去豆、麦、玉米三大作物为主的生产格局,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2.3%,5年内实现了粮食总产翻一番。
  
  生产、市场与国际接轨
  br>  
  绥滨农场在发展中,不断地把目光瞄向国际市场,力求更广阔的空间。1998年,正式实施了“北开南联”的发展战略,北向俄罗斯发展,南与三峡库区移民进行联结,在俄罗斯建起了“友谊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了独立的边贸权。引进68家三峡移民,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个三峡移民安置地。
  同时,绥滨农场积极采取与国际相接轨的生产模式,打开了国际市场:与日本建立起了长期江海联运出口生态玉米的合作伙伴关系;万寿菊颗粒与巴西的市场实现了对接,每年的销售总量达到5000吨;生产的苹果、圆葱以其优良的品质,受到了俄罗斯人的青睐,产品全部销往俄罗斯市场。
  市场的开发,给绥滨农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机,职工群众发展新兴产业的热情十分高涨,也促使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为保证畜牧可持续快速增长,绥滨农场采取了“向科技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发展模式,推行了“五个统一”的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