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流奶”只卖给国人?
2008-12-29思朴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44期
问题奶粉事件过去一个多月了,伤害、恐慌、怀疑、责难,逐渐会归于平息。把问题奶粉归结于道德良知的失范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这是众多评论中的最主流的声音,但是因为道德良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可量化,这一观点只能是隔靴搔痒,充其量是一个正确的牢骚,并不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反而容易陷入对中国产品的不信任、对监管的不信任,最终结果就是以更高的成本,去购买国外的产品。这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来说,并不公平。
在我看来,问题奶粉事件,首先和最终都是一起经济现象,它更多的意味在于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走向了终结。
就在几年前,我们还为日本人的产品策略而愤愤不平,他们“一流的产品卖欧美,二流的产品卖自己,末流的产品卖中国”。今天,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在重演这一切,一流的产品卖欧美,末流的产品卖中国。如果说,日本人是本着价格决定品质的策略的话,中国人的做法则令人费解,我们末流的产品卖给国人的时候,很多时候居然比一流产品价格还高!
这样的模式怎么会持续多年呢?两个补贴使这一状况得以延续,一是政府对出口产品提供的大量退税,二是国内民众购买“质次价高”的产品支付的高昂溢价。换句话讲,“堤外损失堤内补”。
在检测中,伊利供应奥运的牛奶没有问题,出口的产品也没有问题,而多款低档产品问题频出,这几乎就是我们贸易策略的真实写照。这一事件,与我们出口鞋子、衣服、电器等没有任何不同,唯一的不同是因为牵涉到婴儿,呈现给世人更加冲突化、更加戏剧化的场景。
为什么同样是给婴儿的奶粉,国外产品会比国产的价格高三到五倍?除了所谓的配方之外,它们凭什么享受如此高的溢价?这些配方,难道就真的可以让食用的小孩成为爱因斯坦?这是一个基本无法证明或证伪的问题。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国外产品的价格高几倍的时候,外企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精益求精地去挑选奶牛、建设奶源基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或者作更多的广告,消费者也会觉得喝了这样的奶更安全、生活会更美好,等等。
对于三鹿的原主流客户群来说,他们之所以选择三鹿,任何其他因素都比不过这一点:它是低收入阶层买得起的大品牌!
这样的价格,厂家必须要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才能达成,这其中,自然就包括控制质量的成本。可以说,只要这样的价格存在一天,三聚氰胺就会像一只耐心的苍蝇,一直寻找加到牛奶中去的机会。
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与其将更多的税收用于出口退税,扩大外需,不如将这些钱拿来补贴中国的低收入群体,提振国内的需求。既然我们的财力还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给每个孩子免费提供奶粉,那么用有限的资金保护小孩不受到可以预料的伤害,还是可行的。我想,一个粗略的方式是测算控制奶源导致的成本增加,把这些钱按年度补给有小孩的低收入家庭,使他们可以买得起价格稍高的奶粉。另外,国家还应增加在食品质量检测方面的投入,以及立法加大食品违规企业的惩罚赔偿责任。
而作为奶制品企业,除了要像大家呼吁的那样加强社会责任外,更应该检讨行业的定价策略,使我们的产品价格不仅要覆盖住成本,还要覆盖住因为质量问题而发生的风险。我们要知道,对于初级产品来讲,相比国外厂家价格低几倍,这注定是要失败的!我们总不能为了表明竞争力,非得要比老外便宜个60%吧?事实上,这样荒诞的事情却一再发生,这种状况必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