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村镇银行:寻找“扶贫”与“盈利”的平衡点

2008-12-29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48期

  县城里的村镇银行
  
  11月13日,一场突降的大雪让吉林松原前郭县城空气沁人心脾。一早就从乡下赶来的宋明久,没有想到自己的贷款这么轻松就办成了。他笑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这是第一次在银行贷款,没想到这么快就办理了。”宋明久种了70亩多的花生,一直收入不错。今年秋天他在县城购置了新车跑运输,家里经济一下子变得有些紧张,从和银行联系到现在,前后不到十天就拿到了贷款。br>  
  他贷款的这家银行是前郭县阳光村镇银行,一年前才刚刚成立。前郭县阳光村镇银行副行长孔新忠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正常的贷款三天就能办完,他因为中间找担保人才这么慢。
  这家刚成立一年的村镇银行,正在引起业内的关注——一年之内存款已经超过2个亿。这对一个新型的银行机构,单一网点来说,在松原市乃至吉林省金融业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相对成立之前的种种疑虑现在都已坦然无存,阳光村镇银行行长周学声自信了许多。
  在这家新银行诞生之前,这里已是各大银行盘踞多年,已经有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人脉。如何打开局面,成为村镇银行最为棘手的难题。除了管理层熟悉银行业务外,银行的多数员工才刚刚开始自己的银行职业历程,前景似乎并不明朗。市面上的流言更是对这家刚诞生的银行极为不利,“几个外地人办银行,很可能就是骗子。”
  阳光村镇银行信贷部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原来他在某银行市支行工作,“现在两天干的工作,相当于原单位的一周的工作量。以前一年当中别说下乡,就是去其他县城检查工作也没有几次。”
  副行长孔新忠在阳光村镇银行成立一年来,几乎天天呆在农户家里。“每天走访几十家农户。”孔新忠对这片土地上的农户最为熟悉:一家几亩地,种的什么农作物,一年能收入多少钱,能承受多少钱的贷款。在他的一个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了各个贷款农户的具体事宜,每完成一项,他都会签署自己的名字。“大多是小额贷款,最多的贷款数目在1000到5000之间。因为每天走访很多农户,怕搞不清楚了。”虽然是村镇银行,但孔新忠的办公地点仍在前郭县城。显然,对于更多离县城较远的村民来说,依旧十分不便,但好处亦十分明显,“用一个县城的资金来扶持农村金融。”
  
  灵活的村镇银行
  
  银监会自2006年底出台放宽农村金融市场新政策以来,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银监会对外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末,全国共有77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现有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有村镇银行62家,贷款公司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此外35家机构正在筹建。
  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环境差,信用体系不完善,“三农”成为了金融业内的弱势群体,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要发展经营,取得效益,就必须面对农村的金融环境,得有自己的打法和对策。” 吉林省金融系统的一位人士指出,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村镇银行有其自己的秘诀——“灵活”。按照惯例,取款5万以上都需要预约,这对于一些急于用钱的人来说,极不便利,村镇银行显得灵活许多,“一边办预约手续,一边取钱。”
  其实,村镇银行的这种“灵活”已全面体现出来。阳光村镇银行成立初期就专门针对离退休、离岗人员的闲置资金情况,与社区联系及时组成服务队,营销养老存款。采取资助老年秧歌队与孤独老人谈心交朋友、打车接送存款等措施,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自愿将养老钱存到了阳光村镇银行。
  “虽然儿童游乐园的设立、养老存款的营销不能拉来大客户的存款,但是正因为这种贴心的服务、老少皆知的宣传才使涓涓细流汇成了资金的海洋。”行长周学声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在涉农金融产品方面,村镇银行显示出了自己的先天优势。阳光村镇银行负责人表示:“为了破解贷款难的瓶颈,结合当地实际,我们推出了为农户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其中“兴业宝”贷款适用于农户、小摊主、个体工商户、个人经营业主、微小企业和小企业等客户群体创业、就业、兴业的流动资金需求。具有小额(3000元起点)、分散、重分析、轻抵押、灵活、方便的优势。解决以往因营业手续不全、没有抵押物、经营规模小,在他行不能取得贷款的问题;而“现货通”贷款,适用于企业、个体经营户临时性、周转性资金需求。比如粮食、化肥、农机具、车辆等,均可作为质押物。无需提供房地产抵押,也不需要找保人、随借随贷,周转使用,解决了粮食收储、化肥购销、农机车辆经销等融资难的问题。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