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宗锦耀司长:“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
2008-12-29王吉平
中国经济周刊 2008年48期

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备受社会关注。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宗锦耀司长。
“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可提高粮食产量14%”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有何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宗锦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村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设施农业、高效收获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生产中的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大规模的病虫害防治等,更是需要依靠机械化作业。
使用农机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并且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省人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例如水稻机插秧效率是人工插秧的20倍,亩均降低成本30元、增产50斤以上,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机械施肥、高性能植保机械喷药分别可节省40%的化肥、35%的农药。干旱地区使用机械进行保护性耕作,平均增加土壤蓄水量17%,提高粮食产量14%。例如武汉的如意集团使用高效鲜豆类收获机收获毛豆,效率为每小时10亩,相当于40个劳动力一天12小时工作的采摘量,每亩采摘成本15元,相当于人工成本的1/10,解决了出口新鲜毛豆采摘时间紧迫(注:必须在上午9点前采摘完毕、2小时内入库加工)、用工荒等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农业机械化目前的现状如何?
宗锦耀: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农机制造大国。其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农机工业科研、生产、开发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第二是主要总量指标已经位于世界前列。据2007年统计,我国农机制造企业总共约有8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大于500万元)1849家,能生产14大类、95小类、约3000多个农业机械品种,除特大型、尖端技术产品之外,我国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业机械已经基本自给,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经济周刊》: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有哪些特色?
宗锦耀:美国、欧洲、日本等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分别采取的是大规模机械化路线、中等规模集约机械化路线、小规模精细机械化路线。但他们的共同点有三个:一是走资金和技术密集的路子,机具技术含量高、价值大;二是农机一般只是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三是农户的投入能力较强,购买农机主要是农户自有自用,为自家农业生产服务。对于我国来说,农村人口多、地块小,农民收入低、自我积累能力很弱,每家每户买农机,既买不起也不经济。
在中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解决好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生产的矛盾。我国农机不仅要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手段,而且要作为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