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产业经济的物流式管理研究
2008-12-29高杰
中国市场 2008年45期
[摘 要]产业的竞争能力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国能否以较小代价在世界市场取得有力竞争地位的重要前提。而产业竞争能力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聚,没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聚,要形成产业竞争能力是非常困难的,但目前我国的产业集聚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产业的竞争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本文从产业集聚的概念及对经济的积极效应出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有关这个问题的想法,希望能够对政府部门的决策有所帮助。
[关键词]产业集聚;专业化;规模经济;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020-02
如何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问题。笔者以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产业集聚的积极效应,无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1产业集聚的概念及其效应分析
所谓产业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适当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进行某种产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
应当指出的是,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从而形成产业集聚,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有着本质区别。就后者而言,其生产环节和所生产的零部件往往存在于一个企业内部,而产业集聚则不同,在这里,零部件的生产被大量地分布在不同企业之间,每个企业只做一个部件,甚至一个部件的某个环节,从而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使某一经济区域的经济呈现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
具体而言,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可以概括如下:
1.1零部件供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经济学最普通的原理就是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如果一家生产汽车玻璃的厂商可以同时为丰田、通用和福特供货,则该厂商的生产成本一定是同类厂商中最低的,原因很简单,它拥有规模效益。
同时,分工进一步细化,不仅主机厂,而且零部件厂,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厂,都有较高的外部采购率,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综合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的双重好处。因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资源集中于某个部件甚至是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如浙江的很多中小企业专门为大服装厂制作西服扣子),这样,高度的专业化使这些生产厂商可以制作出成本最低、质量最好的零部件,而所有这些零部件的组合就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因为零部件的生产不仅由于规模大而成本低廉,而且由于专业化而质量优越。
1.2零部件供应商和总装厂之间减少了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而带来的合作风险
同一主机厂商有几个零部件供应商,主机厂在零部件供应商之间就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依据供货质量、及时性、价格等调整不同厂家的供货比例,这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迫使供应商提高专业化水平,创造优质产品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此外,这种相互依托的关系对于双方而言会形成合作基础,无论是主机厂还是零部件供应商为了自己的利益都会为对方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达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目的。
1.3区域内的大量采购和销售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
大量的同类企业聚集于某一个地区,有利于商品信息的相互沟通和在本区域内形成较大规模的采购订单,这种大规模的订单是获得廉价原材料的重要保障,可以大大降低采购成本,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宁波的服装业,由于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纺织面料供货商到宁波设点销售,使得服装厂商的采购成本大大降低,这不仅因为采购数量巨大,供货商愿意降低价格,还由于地域比较接近使得供应商和生产商节约了大量的流通费用。
2我国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与现状
不同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
就我国而言,基本上都是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即先是在某个地方出现某个产品的集中生产,往往以一家一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几十家、几百家乃至更多家这样的生产单位集中在不大的区域内。形成所谓“一乡一品”、“一镇一品”。为了给这些产品找销路,便出现自发性的市场。市场出现和扩大后,促进了市场背后的生产发展,从而逐渐形成规模化生产,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然后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展。如温州鞋业的发展和宁波服装业的崛起即为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
地摊式的市场形态发展到如此之大的规模,也是我国特殊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环境造成的,这在国际上也是比较罕见的,但在我国特定的环境中,却以一种非常自然的形式出现了。
市场一旦形成并逐步成熟后,便会促成自己的合理秩序。在浙江绍兴的“中国轻纺城”、义乌小商品市场也有这个特点。重要的是,产业集聚事先都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没有事先的宏大设想,基本上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不仅政府部门没有这种预见,就是当事人本身也没有这种主观意识,只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回头一看才发现出现了产业集聚现象。
在此过程中,政府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顺势而为,创造好的外部环境。浙江几个成功的大市场,都是先有自发性市场出现,并达到相当规模,然后政府引导,加以规范和提高。同时,政府作用除了积极的一面外,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有些市场自发出现的初期,当地政府部门认为“乱来”、“不规范”,曾经驱散、关闭,但在市场规律面前,这种非经济手段对经济生活本身的干涉,其作用往往并不明显,以后被迫默认,再以后态度转为积极,承认、扶持、提高。在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过程中产业集聚形成的机制,是理解产业集聚现象的关键所在。
中国目前仍有许多地区的企业,由于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偏低、竞争力水平低下,使得产业集群的经济功效发挥不足,进而无法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有二:一是每个企业无法只专注于自己最具优势的生产环节,进而将资源禀赋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二是每个企业无法大幅度增加其所生产产品的产量,从而无法显示出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品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的增长是必然的,依托于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在未来会逐步缩小,在技术条件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的最好方式就是规模的扩大,这同样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必然要求,而规模的扩大如果能够以产业而不是以企业的方式运作,则无疑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总之,产业集聚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于各地政府而言,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趋势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认真研究本地经济的优势与劣势,客观评价产业集聚的有利条件,正确引导本地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集群产业优势,从而提升本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