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用卡时代的美丽诱惑

2008-12-29王小园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8年1期

  
  杨阿姨的家住在北京西五环一个较新的社区里,楼下的超市是她日常消费最多的场所。她发现超市旁边的小卖部门口经常会多出块立着的牌子:“代办XX银行信用卡,有礼品赠送。”牌子旁边摆着玩具小熊、闹钟等小礼品。
  在北京的各个社区、高校、地铁站、百货商场、超市甚至闹市区的大马路上,发卡促销人员的吆喝声一浪高过一浪,随处可见“办某某银行信用卡赠送多重好礼”的红色大条幅。业内人士戏称此为“扫街”发卡;不仅如此,信用卡申请的程序也越来越简化,以前还会需要复印机复印各种身份证明,如今在大街上,发卡人员用数码相机一拍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最新出炉的首届中国信用卡调查报告预测,2007年底中国信用卡发行量将突破6000万张。比起5年前中国信用卡刚刚开始规模发展时候的155万张,增长了将近40倍。
  
  从“币”到“卡”的消费心理变化
  
  比起现金,信用卡有着传统货币不可比拟的优势,经常出差或是喜欢出去旅游的人,对信用卡更为钟爱,用信用卡通过各大旅行网来订机票,手续简便而且可以享受优惠,避免了携带大量现金出行的麻烦。
  27岁的刘洋就属于“卡族”。他现在已经有了分属6家银行的8张信用卡,除了最早那张是为了和之前的开户银行绑定,其余7张卡也都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为他提供便利,带来实惠:一张可以让他在钱柜享受“唱二赠一”,一张成全了他最常光顾的一家商场的VIP身份,一张积分高可以返还购物券,一张买机票的折扣很划算,一张方便他在境外消费,一张是因为当时办卡时交260元终生年费,就送一辆价值500多元的自行车,还有一张是当时公司统一办理,暂无特别用途,但被他一直保留,以备“不时之需”……“如果现在我现在停止使用信用卡,肯定会造成很多不方便。”刘洋说。
  网上购物的兴起也让信用卡越来越受欢迎,北京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吴婷为了赶上12月3日的托福考试报名,特意去开办了一张信用卡:“现在都是网上交钱,用信用卡方便,也省得家里着急寄钱过来,报上了再说。”
  与传统的借记卡相比,“花未来的钱”是信用卡的最大特点。而免息期和分期付款最能体现信用卡的优势。拿某银行信用卡举例,银行在本月1号下帐单,下月25日之前都属于免息期,也就是这55天之内还款都不会收取任何利息。如果持卡人想买一件比较贵重的物品,可手头暂时又没那么多钱,他就可以先用信用卡把东西买下来搬回家,等下个月有钱的时候再还上,或者办理个分期付款,把还款压力分散开来。这样一来,他就提前55天甚至更长时间进行了享受,而又没有任何损失。如今,很多人购房之后暂时没钱装修或购置家电,就会采取这种策略。
  
  没有“免费的午餐”
  
  每个月1日、5日、10日、19日、20日,刘洋都会收到银行寄来的还款通知,他一定要想着在免息期内还款,否则就要缴纳利息;另外信用卡一年要刷够一定的次数才能够免年费,这就意味着拥有8张卡他来讲,每年至少要刷卡消费40次以上的,才能够避免这笔额外的开支。
  当然,这对于在IT业从事投资程序开发的他来讲已经是轻车熟路的事,但对于用卡却不懂卡的人来讲,也造成了不少麻烦。
  一位张先生最近几次申请信用卡都失败,后来才知道是三年前有人来公司推销,他们便统一办了卡,之后便彻底忘了这码事,没刷卡,也没缴纳年费,结果导致了不良信用记录而上了“黑名单”,现在想办卡而不成。
  同时,由于竞争激烈,各家银行纷纷通过提高透支额、降低提现手续费、免年费等方式来打“价格战”的方法,也从根本上积累了风险。比如,取现手续费从3%下降到1%,甚至有银行提出免手续费;透支额度从5万元上升到1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大大超过了《银行管理条例》中的5万元上限。银行在促销行为的背后,实际上是在以降低消费者透支门槛来刺激刷卡消费,为消费者过度透支埋下隐患。
  某些大学生就成为这种圈地运动的“受害者”。银行在走向校园的时候有他们的理由:推出学生信用卡,是为了更好方便地服务学生,但一些大学生恰恰是拥有一定购物欲望、同时自我约束性较差、又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有些学生办了卡之后就“充分利用”透支功能,原来不能买的东西变得唾手可得,于是就变得不能自已,一路血拼到底。虽然学生卡的透支额度相对较低,但这笔钱到头来还是要由父母来还,即使是自己打工赚钱弥补亏空也会耽误学习,而且万一产生了不良的信用记录就更是损失惨重,给将来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在办理分期付款时,很多银行都会打出“免利息”的口号,但对“手续费”却避而不谈。例如,使用某银行信用卡在与某电器商场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一部数码相机,总价为2780元,分6期支付,每期还款额为463.3元,手续费就为2.5%,即69.5元。
  
  信用卡跑马圈地为哪般
  
  在市场成熟的美国,信用卡已经发展了整整40年。美国的银行主要靠两种方式盈利,一是收取由持卡人透支消费所产生的利息;二是从上游商户的手里拿回佣,美国运通手里有很多签约商户,它通过规模化的发卡量和大量客户消费信息,为商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促销渠道,再从它们手里拿到消费返点。利差和商户返点虽然是两个最主要的收入模式,但是信用卡在国外还有一个普遍的收入来源——年费,不过现在占的比重已经很小。如今,资产业务是美国信用卡盈利的主要来源,其利息收入占到70%,商户回佣和其他收入各占15%。
  在中国,做信用卡似乎也离不开这3个最基本的盈利点,但情况有所不同。刷够一定次数就可以免去年费。而在被催熟的中国信用卡市场上,成熟市场的盈利点——利差收入也变成了空中楼阁。毕竟中国进入消费经济的时间还不长,老百姓量入为出的消费心理决定了借贷消费还没有成为普遍习惯,国内绝大多数信用卡用户并不是把信用卡当作“提前消费的工具”,而仅仅是“消费支付的工具”。实际上,一分钱的透支利息他们也不愿意多掏。在这个层面上,信用卡与借记卡没什么差别。
  在规模和效益之间,今天国内的大部分银行将规模摆在了首位。他们希望圈到更大的地盘(发卡量)做筹码,这样以后才可以翻本捞回来。
  “未来,国内信用卡的收入,基本上就是来自于商户回佣和循环信用。”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赵宇梓说道。“但是商户回佣这一块,银行要先提供资金成本,毕竟持卡人是先消费、后还款,如果再扣掉相应的积分、奖励,再加上各种营销促销费用,银行可赚的利润就不多了。”
  银行想赚信用卡的钱,显然得等到规模效应发挥作用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