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ert:要买四合院
2008-12-29华少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8年2期
33岁的香港人Albert在台湾上的大学,现在北京CBD的一家公关公司工作。他说,现在香港人北上工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香港人的优势在于,他们既在国际市场中滚打搏杀过,谙熟国际化市场运作,又了解内地的市场运作,这正是内地企业急需的人才类型,因此很多内地企业愿意付出比香港更高的薪水。
在很多香港人看来,北京申办奥运成功,给了他们一个追求财富的绝佳舞台。举办奥运会可以拉动相关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并由此催生很多新职位。Albert做的项目正好与奥运有关,“除了挣钱之外,能为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出一点力,这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恐怕一生都只有一次机会,我没有理由不来。”
“享受在北京的生活”
“香港人工作起来都很拼命的”,比起在香港来,Albert在北京的生活压力要小一些,他很享受现在在北京的生活,当然他会努力工作。有钱了,他会在北京和香港各买一套房子。香港的买套公寓,“落叶归根”嘛,毕竟父母亲戚都在香港。北京的房子一定要是四合院。在他看来,北京是个迷路的好城市,走进胡同里出不来,左转右拐,往往会去到一些不知名的地方,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四合院,斜阳西照下,略带苍茫,“咿咿呀呀”的京腔不知从哪里传来,就像黑白电影里一样。这一切都很有京味,在冥冥之中有一种感应,就像在梦里见过一样。
刚到北京的日子里,Albert觉得北京人很有意思。他的第一个印象,是北京人很爱吵架,嗓门特大,服务员都很有威严。但生活了一段时间,事情好像又不是这样。他说,有一天他上了一辆公交车,没有座位了,只能站着挤,售票员呼呼喝喝地,叫这个买票,叫那个往里走。但转过头来,看见一个老太婆上车,她就变了个样,一脸温柔的扶老人家上车,再让旁边的一个小伙子让座,至老太太下车,还亲手扶对方,说“老太太过马路小心点,嗯?”确保老人家安全过路了才招呼关门开车。邮局的阿姨也是这样,爱理不理的,一问三不应,等他要寄书,不知该怎办,着实急了;她看在眼里,水杯一放,走了出来,唠唠叨叨说这个也不会啊,二话不说,亲自找来纸盒,仔细给他把书装好,又找来旧报纸揉成一团填塞余空,再演一下身手,以手工艺的标准把包裹包扎,然后指导买邮票、填地址,啰嗦提醒各种秘诀,犹胜自家的妈妈。
他眼中的北京老百姓大概就是这样,率真可爱,是有点烦;但比之商业氛围很浓的香港人似乎有人情味得多。
在香港,大多数人将金钱作为衡量社会地位的标志。不论哪个阶层,都在为自己能够生活得更好些而拼搏。除了做好本职工作,香港人还经常加班加点,或身兼数职,以便赚多点钱;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辛苦揾来自在叹”(辛苦赚钱是为了舒服地享受)。即使是那些大老板,也并非像老一代有钱人那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他们的工作时间并不比一般职员短。香港有着图腾意义的李嘉诚就是港人白手起家的代表。
“四处感受祖国文化”
当然,买个四合院需要上千万。如果没有那么多钱,只是几百万,那Albert会用这一笔钱到内地四处去旅游,“当然不是走马观花的那种,而是要在一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去了解中国各个地方人的风俗和文化。”
Albert说,近几年,香港突然刮起了历史热、文化热。电视上出现了很多谈论集体回忆的节目,讲述历史的书籍一下子从冷门变成畅销书。香港人开始对自己的国家、城市的前世今生,怀有浓烈的兴趣。这种思潮,很快就变成实质的社会运动,大众变得十分关注古迹的命运,每当传出某某战前大宅要拆掉改建商厦的消息,都会引起小区坊众的抗议,发动各式各样的保护运动,举办座谈会,在古迹周围系上黄丝带。
而内地的历史文化,对香港人来说,太大太丰富了。“光一个故宫,就逛了三天。”Albert尤其喜欢西安的厚重和青藏高原的辽阔,“西安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博物馆,西藏更不用说了,到了那就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天空太干净了。在那里,觉得人也干净了。”
和很多香港人一样,Albert努力追求着自己的财富梦想,同时他希望自己拥有财富的同时,能更多了解祖国的文化,“那样的人生才完整,有价值”。
如果财富可以马上到来,你想做什么?“房子虽然是我的最大梦想,但我肯定不会现在就买。”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是Albert透露出了香港人的精明和实际,“因为北京的房价现在是一个高点,我肯定还是会去用这笔钱去投资风险相对比较小的基金啦、保险啦,过几年再来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