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寨的新生

2008-12-29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8年4期

  大寨曾经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地”。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大寨已经走出历史,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大寨原来是个小山村,全村700亩土地,东一巴掌,西一簸箕,被七零八落地分成4700多块。看着就发愁。”说起大寨,61岁的郭凤莲依然是快人快语。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村庄。大寨人搬山填沟造平原,把零碎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梯田和保水、保土、保肥高产的“海绵田”。这种艰苦奋斗、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赢得了毛泽东主席的极大赞赏,他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来自全中国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们踏入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就在大寨最辉煌的时候,郭凤莲当选为大寨党支部书记。
  
  10年的沉寂
  
  1980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做法得到中央明确肯定。一时间,大包干的浪潮席卷全国,不允许搞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大寨模式被否定。
  33岁的郭凤莲被撤销大寨的一切职务,调离大寨,先后到晋中果树研究所和昔阳县公路段工作。这一去就是10年,直到1991年11月,已经人到中年的郭凤莲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希望她再回大寨任书记。
  “我再也不想在政治空气中生存了。干不好不行,牵累一家人啊。”郭凤莲习惯性地盘起双腿,低垂着头,坦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郭凤莲觉得对不起她的丈夫和孩子。“在我离开大寨的10年,丈夫既当爹又当娘,大孩子受同学欺负,被灌醉扔到水沟里差点死掉。我急忙给他做人工呼吸,等孩子醒来叫了一声‘妈’时,我咕咚瘫坐在床上。”说到这儿,这个当年闻名全国的“铁姑娘”不禁潸然泪下。
  接到通知的那一天,郭凤莲和丈夫一夜没合眼。“我们就那么默默地看着窗外的月亮升上来,又落下去。”在郭凤莲看来,是丈夫帮她拿定了主意,“最后,丈夫说,你回大寨就干好大寨的事,我们干好自己的事”。
  几天后,郭凤莲到大寨报到。这次她的身份是昔阳县委副书记、大寨乡党委副书记、大寨村党总支书记。
  
  大寨学全国
  
  “现在你看到的大寨有一个水泥大广场。我刚回大寨的时候,这里到处是低矮破旧的小房子,乱七八糟,下了雨的泥巴地根本走不了人。”郭凤莲回忆道。
  “不跟历史赌气!”郭凤莲对全村人说:“过去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
  很快,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成立,郭凤莲任董事长。不懂经营的郭凤莲坐着火车硬座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谈项目、跑贷款。“因为穷,不敢住宾馆,我就住在10元的小旅馆。多亏有人发明了方便面,让我在吃上省点钱。”不过,郭凤莲最怕的还是被别人认出来。因为以前的大寨是全国的榜样,现在却变成了这样。她回忆说:“有一回,在山东临沂跑项目时,为了躲开旅馆里来来往往的人的视线,我和同伴顶着烈日坐在那家单位的马路对面,等着人家上班。”
  不过,在这艰辛的过程中,郭凤莲重新认识了“大寨”这个金字招牌的作用和意义。于是,与外地企业联手,大寨中策水泥厂、大寨工贸园区等30多种“大寨”品牌的产品相继投放市场,如今的郭凤莲介绍大寨的饮品“大寨核桃露”时,已像一名熟练的营销员一样。一个新的投资项目也正在进行中,“听说甜高梁可以做成环保的乙醇燃料,我们特意从北京请来了农科院的专家进行科学论证。”郭凤莲告诉记者。
  因为在农业、工业、商贸业、养殖业的多种经营,大寨人年均收入将近6000元,远远超过了中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不仅如此,大寨还提出了建设绿色园林生态的目标。曾经是中国农业样板的大寨梯田虎头山,已经退耕还林种上了松、柏、桃、杏等各种果木,变成了真正的“花果山”,每年都吸引着20多万的游客到这里休闲度假。
  
  观念的改变
  
  走进写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红色大字的大寨寨门,“窑洞饭店”和“炕头饭店”的招牌扑面而来。广场中央的几个五颜六色的小推车上卖着大寨压饼等风味小吃和妇女们钩织的毛线拖鞋。大寨人的观念变了。
  老劳模宋立英,正在自家开办的“大寨宋立英旅游商品店”前忙碌着,两个来自河北邢台的女“知青”请这位当年崇拜的偶像签字。老人认认真真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落款上还不忘添上年龄:78岁。她身后的一扇门上,贴着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大寨》摄制组的委托书:宋立英为《大寨纪实》VCD影碟在山西省昔阳县的发行代理,全权负责《大寨纪实》影碟在昔阳县的发行销售事宜。靠着这个,宋立英家去年就挣了2万块钱。
  在一家窑洞饭店的门外,隔着窑洞的窗户,一个戴着耳机,在电脑前摇头晃脑唱歌的年轻人,让我喜出望外。无论是在大寨还是在其他农村,能见到年轻人的时候并不太多。他叫梁军,18岁。“我是农民的后代,但是我并不想种田。因为现在已经不需要种地了。家里原有的一亩多地已经跟虎头山一样退耕还林了。”小伙子说,现在的这个窑洞是租的,他们家在大寨新盖的别墅区,这个别墅区是大寨最近几年盖起来的,全村大概2/3的人家搬进了新居。“过一段时间,我就要去省城太原工作了。”对进城打工充满期待的梁军微笑着告诉我。
  郭凤莲说她最想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保护好这个历史文化村庄的遗址,申报国家农村遗产的保护项目。在她看来,大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山而建的窑洞和七十年代火车厢式的排房,是几代大寨人发展的见证,她希望大寨能传承下去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不变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对大寨的未来,郭凤莲也早有打算。她说:“想找一个有开拓意识、有文化的人来接班。我扶他一程,就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