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岗村的抉择

2008-12-29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8年4期

  在严宏昌家,客厅桌子上摆放着一张大约16英寸的邓小平照片。“他支持大包干,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是我们农民的恩人。”严宏昌虔诚地说。
  58岁的严宏昌,是30年前领头搞“大包干”的发起人之一。
  
  勇敢的决定
  
  “那天,就像今天这个时侯,太阳快要下山了。”严宏昌望着天空,燃起一支香烟,讲起30年前那个改写历史的时刻。
  小岗生产队18个农民,由队长严俊昌和副队长严宏昌召集开会,决定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严宏昌记得,他当时在一张毛纸上写下:“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的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严宏昌说,他们还订了协定:“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许向任何外人讲;每逢午秋两季交粮油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当时,国家实行集体经济的人民公社体制,分田单干、包产到户是政策所不允许的。小岗的农民们显然意识到这样做的危险,但18个不愿再挨饿的农民还是在一张“生死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按照中国最传统的方式摁下了鲜红的手印。
  不过,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正是他们悲壮的决定,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艰难的探寻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为大包干正名:“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大包干后的几年,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小岗村粮食连年丰收,收入连年增加。严宏昌也跟村里人一样,搬出茅草房,住进了大瓦房。一时间,小岗成为当时农村改革的样本,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来参观的人熙熙攘攘。但随着粮食的日渐增加,卖粮开始难了;生产资料价格日益增高,单纯种地也无法富裕了。小岗怎么走?严宏昌们陷入思考。
  80年代中期,严宏昌为探寻一条致富的路子,自费到全国各地考察,发现农民办企业可能是一个出路,并且找好一个加工塑料袋的项目。但回到村里一说,村民们并不认同他的想法。
  严宏昌只好自己花1万元,买了两个塑料再生机器自己干,结果22天收回投资,6个月就赚了几万元。“这时有人找我谈话,说我搞资本主义,愣把动力线给撤掉了。这不,那机器现在还扔在家里。”严宏昌指着闲置在墙角灰蒙蒙的机器说。
  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