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活动中的语言服务
2008-12-29侯瑞丽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08年6期
曾经是国家发改委官员的蒋小林,对国有企业了如指掌,也深谙房地产的运作,但他“下海”后还是选择了服务产业中的翻译行业,他说:“这一行很年轻,大家都是从零开始,因此也有我的机会,我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把草地建设成花园。”2006年底,蒋小林遇到了他事业中最重要的机遇——他创办的北京元培世纪翻译有限公司将成为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笔译和口译的独家供应商。由企业来负责奥运翻译,不仅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奥运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靠质量取信客户
在中国,翻译长期以来受雇于出版社并主要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日益与世界融合,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翻译则变成了信息在两种语言之间的快速转化,翻译人才相应成为稀缺人才,当时他们大多以散兵游勇的形式做翻译,正规的翻译公司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尽管成立于2005年的元培很年轻,却依托于北京大学的语言优势,成为中国翻译企业中唯一拥有服务质量标准的机构,在翻译届最早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他们对客户承诺,只要出现了千分之一的翻译错误,就可以要求赔偿。“翻译是服务,做不好不收钱,这是翻译行业取信客户,能够发展的必要条件。”蒋小林说。
虽然翻译者本身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翻译能力,但译作也要标准化,元培因此实行了严格的二十四工作流程制度、五阶段质量控制及三审审核质量控制体系。蒋小林介绍元培的经验时说:首先借助计算机平台将术语统一;第二,在需要大家合作的大型翻译工作中,互相衔接的地方要把接口磨平;第三,杜绝差错,他们采取专业审稿、校对、综合校对等多个环节的分工把关,消灭来自术语、拼写、语法、逻辑等方面的差错;最后,还要由专家抽检,虽然只抽取材料中的一页,但如果不合格就会全部退回,请翻译重做。
用机制保障奥运语言服务
安全保卫、交通和语言服务是奥运会最难解决的问题。过去历届奥运会的语言服务都是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来保障的,由于翻译都是政府临时抽调的,在协调、管理、运行方面,都显得不够顺畅。
“元培在参与奥运服务竞标的过程中,我们的理念和运营方法改变了奥组委的观念,大家认为由一个专业公司去做奥运会语言服务是更有效的,如果由官员对翻译工作进行把关则是不现实的。”蒋总回忆说。
他们请来了参加澳大利亚奥运会运营服务的专家、日本东京奥运会组织语言服务的专家进行交流之后,认为应把奥运会的语言服务当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此,公司建立了一套机制,包括划分翻译的层次,明确各自的工作标准,建立约束的条款,以及顺畅的工作流程等。在拥有六百多名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元培以成熟的管理方式赢得了北京奥组委的授权。
聚拢人才
“奥运会不是单纯的体育比赛,还涉及到中国国情的方方面面,以及来宾的娱乐和生活。因此对翻译的职业素质要求很高。”蒋小林说。
奥运会的翻译通常是从英文到其他语种,而中国的语言教育还局限于单一语种,第二外语虽然在高校开设广泛,但还不能达到熟练运用的水平,因此能够熟练掌握两门,甚至两门以上外语的中国人非常少。
由于中文是独立语系,中文的思维方式与世界其他语系差别很大,所以从中文到外文的翻译难度比较大,而大多数中国人的外语学习都是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到国外学习的时间一般不长,影响了他们的外语运用。但随着留学生的增加和留学的低龄化,以及中国机会的吸引,外语人才在中国将越来越多。
“为了给奥运会提供服务,我们不惜代价把中国最优秀的翻译请进来,在工资待遇方面,一些口译可以给出年薪从20万到30万,但就是这么高的工资,人才还是很缺。因为许多翻译过去是游击队,现在要上正规的战场,除了翻译水平之外,他自身的素质也不够。”蒋小林说。
品牌的力量
元培靠质量和管理提升品牌的信誉,十分看中品牌影响力的蒋总,在取得了奥运语言服务的授权以后,又在争取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语言服务,“在目前中国企业里面,既是奥运合作伙伴,又是世博会合作伙伴的,可能不多,而我可能在未来是其中之一。”蒋小林看起来已经胜券在握。与此同时,蒋小林又赞助了世界翻译大会,他认为“这是中国翻译行业应尽的责任,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经营这个品牌的机会。”
有了北京奥运会语言服务的经验,蒋小林还想争取做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合作伙伴,甚至参与联合国外包服务的竞争,而这些靠的是品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