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加快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008-12-29黄光华
人民论坛 2008年1期
黄光华(中共东兰县委副书记、县长):东兰县有14个乡镇,149个行政村,总面积是2415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8万,有11个民族,其中85%的人口为壮族。长期以来,勤劳勇敢的东兰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弘扬“拔群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事业取得全面发展。
辉煌的革命历史、丰富的物产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东兰基本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9.0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79元,同比分别增长12%、12.3%,财政收入9588万元,同比增长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同比增长13.6%。县内通二级路,目前乡乡通油路。东兰还享有全国少数民族将军之乡、铜鼓艺术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三乌鸡”之乡、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广西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广西中药材生产基地等称誉。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东兰也属于欠发达的地区,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爬坡的阶段,突出的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是生存的环境和生产条件比较落后。在全县2415平方公里的面积当中,山区占了65%,70%以上的农户居住在4700个弄巷里,人均0.7亩地,是一个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县。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总共有11.5万人还没有解决饮水难或者是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不少人现在还点着煤油灯。行路难、就业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的“五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二是农村贫困面偏大。在全县25.7万人的农业人口当中,人均收入占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28900人,占11%,人均收入在668元到924元之间的贫困人口还有5340人,占20.8%,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是红色革命景点建设。东兰境内很多景点都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红七军全委的旧址,韦拔群革命烈士故居等都分别列为全国或者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些红色的景点交通不便、设备简陋,大都停留在原貌上,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都与光荣历史极不相称,都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标准相差甚远,都需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以完善。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这将给东兰老区人民带来新的福祉和发展机遇,我们将抓住这个机遇,有责任、有信心克服前进道路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也有责任弘扬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殷切地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拔群故乡这片红土地,更加帮助东兰解决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更加扶持东兰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