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惊人之语”背后的民众六大期盼

2008-12-29

人民论坛 2008年1期

  温暖民心篇中官员的这“十条惊人之语”充其量只能说是“真话”,之所以受到关注和好评,引起了共鸣,说明这些话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说出了老百姓的困难和困惑,说出了老百姓的不满,说出了老百姓的期盼。
  一盼解决民生问题。这组“惊人之语”涉及了2007年最热门的民生话题,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问题。在很多官员信奉“明哲保身”的官场哲学的情况下,李毅中、李金华们能够站出来,以“狠话”为尖锐枪矛,向腐败难止、矿难频繁、教育高收费、越调控越涨的房价等一些老百姓深恶痛绝的顽疾挑战,显得难能可贵。个性官员的个性触角,正在悄悄地颠覆着中国“官话”泛滥的传统,更给百姓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与决心。
  二盼建设服务型政府。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以及公共安全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社会事业,主要应该由政府来提供。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国政府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当务之急。政府应当把更多的财力投入民生领域,而不是用于直接搞经济建设;用于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不是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有钱先紧老百姓,房子修修还能用”等让百姓暖心。
  三盼公共权力正确行使。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理应为民所用,但是,一旦公共权力离开了授予的主体——人民群众,而被受托人所掌握,成为少数官员的专利品时,就有可能被滥用,为少数人服务,为掌权者个人和亲友谋利,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虽然这些年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反腐败的力度,惩处了一大批腐败官员,但是,应该看到,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各种诱惑不断增多,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反腐败的形势仍然严峻、任务仍然很重。老百姓期待着政府清廉,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廉洁从政。所以,“决不允许任何亲友求特权”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好评就不奇怪。
  四盼领导干部说真话、敢负责。平常之语之所以惊人,还在于领导干部不说官话,不打官腔,不说套话,敢于直面问题、直面过失,敢于讲真话,敢于碰硬,敢于负责,敢于为民请命。我们的少数领导干部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欺上瞒下,对上阿谀奉承、花言巧语;对下威风八面、声色俱厉,善于讲大话、讲套话、讲正确的废话,甚至讲假话,多人一面、多人一词、多人一调。遇到成绩,夸夸其谈,争功邀赏;遇到问题,推三诿四,主观原因一二三,客观理由四五六,不愿承担领导责任,做个太平官,八面玲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有时也见怪不怪、冷漠视之。当遇到一股清新之风刮来,群众自然兴奋不已,好评如潮。民众期盼着领导干部能够以人为本,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敢于仗义执言,带真情、用真心、说真话、办实事。
  五盼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有多元的经济主体,各主体之间应该形成平等而充分的竞争关系。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只有在竞争中,才能为老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但是,一些并非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领域却迟迟没有放开控制,排斥民营资本的进入,垄断资源、垄断市场、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利润,满足特定利益群体的利益,却损害了广大群众和消费者的利益。
  六盼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惊人之语”更多地着眼于我们面临的问题,看到的更多的是不足,而不是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很多问题看似孤立的,其实每一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各个问题之间相互联系。无论民生问题,还是政府转型和公共权力行使,它们都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建设,四位一体,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解决民生问题,要保护好民众的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要完善民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在民生和民主建设中提升福利、保护权利。如果没有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的改革,“惊人之语”也只能满足人们的一时之快,难以得到人们长久的认可和支持。时间长了,也许还会形成“狼来了”的局面,影响领导干部的公信力。(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