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二元结构”考验政策供给力

2008-12-29李清华

人民论坛 2008年1期

  
  当前,“新二元结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市里又形成了农民工与城市人、“城中村”与城市社区的新二元分野;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但地方政府“样板工程”和“马太效应”又共同催生了 “超级村”与“落后村”的新二元怪胎;行政主导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退出历史舞台,市场主导型的新二元结构又悄然登场……
  城乡二元结构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翻新以及新旧二元结构“叠加”的现象表明:中国社会人口流动、阶层分化、利益重组呈加速发展态势,政策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迫切、更迅疾,政策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复杂、更严峻,这对执政党的政策供给能力提出严峻挑战——不仅挑战政策内容的公平性正义性,而且挑战供给体系的民主性科学性;不仅挑战宏观决策者的敏锐性果敢性;而且挑战微观决策者的创造性务实性。面对日益复杂的政策环境和与日俱增的政策需求,任何政策供给的迟疑、优柔、失衡和失当,都有可能加剧“新二元结构”的繁殖和扩散,进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因此,提升党的政策供给力是当务之急。
  
  增强政策供给的协调性,避免政策供给的失衡性
  
  探究城乡二元结构演进的动因,我们总会发现:政策供给、制度安排、体制保障的不对称、不协调、不均衡是导致旧二元结构不断固化和“新二元结构”不断衍生的重要原因。“新二元结构”就其实质而言,是社会转型过程中阶层分化、利益分化的表现形式。执政党政策供给的目标取向之一,就是协调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利益矛盾。假如政策供给本身缺乏协调性,假如改革措施本身缺乏协调性,不导致非均衡的二元结果,那才是咄咄怪事。由此可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何等重要!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这迫切需要实现城乡之间政策供给和制度安排由非均衡供给向均衡供给、由孤立性安排向耦合性安排的根本性转变。
  
  增强政策供给的组合性,避免政策供给的孤立性
  
  面对改革攻坚,政策供给和制度安排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攻坚破难、全面整合、综合推进的阶段。解决“新二元结构”问题,甚至更进一步说,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一切深层次、全局性社会问题,不是单一政策所能奏效的。拿解决城市中的“新二元结构”来说,就会涉及到土地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城市管理制度、公共产品分配等多方面改革。因此,必须运用统筹的思维,通过统筹的方法,学会打“组合拳”,提高综合性、多元化、配套性政策资源的供给能力。
  
  增强政策供给的公平性,避免政策供给的非对称性
  
  二元结构的演进,强势与弱势的分野,部分是由于不公平的政策供给造成的。拿城市中的“新二元结构”来说,当然,部分是由于“农民工”与“城里人”在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个体素质的异质性带来的,但更主要的还是由歧视性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土地制度、二元公共产品分配制度等“亚二元结构”造成的,就连农民在城里遭车祸,补偿的数额就跟城里人不一样。中国的改革向纵深推进,是由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的,然而市场经济能够使资源配置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