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政”如何办大民生
2008-12-29赵新安
人民论坛 2008年13期
民生是社会之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是政府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河南省西华县委、县政府对民生的关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新增财力主要用到民生上,不断推出惠民举措,办成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以“财政小县”之力办大民生,获得了百姓的广泛好评。
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
2005年前,西华群众有句顺口溜:西华、西华,又“稀”又“滑”;不“稀”不“滑”不是西华。其言环境奇差。
县委、县政府新的领导班子带领有关人员,徒步深入县城居民区,调查了解群众生活居住情况,发现一些道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每逢大雨,积水很深。一小孩从机动三轮车上簸入积水中,溺水而死,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这让县委、县政府很痛心,决心首先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解决群众的疾苦,基于此选择了城市建设作为突破口。
拆迁是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更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城建涉及到拆迁户2402户,被拆迁户的情况错综复杂。西华县委、县政府坚持群众的事无小事,先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按政策补偿到位再拆迁。面对面与群众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主动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3年来,把一个路不通、水不畅、灯不明的旧县城,改造成了路宽、水畅、灯明,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的新县城。
县城变漂亮了,首先是增强了群众的信心。过去有些西华人去外地不敢承认自己是西华人,说出去了感觉没面子。而现在他们却很自豪。
重点解决农民的发展和就业问题
为解决广大农民的发展问题,西华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帮助落后村和贫困户尽快摆脱困境。
为帮助广大农民致富,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围绕蔬菜、食用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文章,抓好“菜篮子”工程。深入开展“百名科技人员下乡传科技”活动,目前,全县已发展蔬菜、苗木、食用菌、畜牧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入社1500多户。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达43万亩,2007年全县畜牧业产值20.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人均畜牧业产值2650元。牧业产值、肉蛋奶产量综合评定排名居全周口市各县、市、区首位。200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2007年被选定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
在发展劳务经济中,西华县明确提出了“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服务引导、规模发展”的思路,注重培育“逍遥胡辣汤”、“西华的哥”、“浴池服务”、“土地承包”四大品牌。全县19.5万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四大劳务品牌的10万多人。2007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收入达20多亿元,四大劳务品牌占80%。
另外,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选出10-15件实事来办,比如去年整修100多条大街小巷,今年要修50条,解决和改善群众的生存环境、居住条件。群众感叹西华日新月异的变化,称之为:大手笔,大变化,大服气。
民生政府就是让百姓普遍幸福、普遍满意的政府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地方政府只有从百姓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而且,问题越难越复杂,越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的考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政府失信于民。西华县委、县政府深深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涉及百姓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比如拆迁问题上,处处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表现出巨大的耐心,在工作中灵活主动,最终实现了“无震动”拆迁。
其次,在工作中,我们深深意识到,真正的民生政府,就是让百姓普遍幸福、普遍满意的政府,政府执政的最终目标,就是让百姓满意,让百姓幸福。只有努力使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样,才是让百姓真正放心的民生政府。也只有让百姓普遍幸福、普遍满意了,就是践行以人为本、推动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了。(作者为中共河南省西华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