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产业恢复有待时日

2008-12-29杨振之

中国报道 2008年7期

  重树四川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是消除游客心理阴影、安抚游客情绪、树立市场信心的关键。
  
  6月14日,青城山和都江堰景区重新开放;6月15日起,自贡、攀枝花、泸州等13个市州旅游市场重新开放;成都和巴中部分景区开放;雅安多个景区和甘孜州的数条线路重新开放,拉开了四川旅游产业重建的帷幕。
  汶川大地震对经济社会的后续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对旅游业冲击尤为严重。重灾区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多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等。旅游业在重灾区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地震不仅损毁了受灾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接待设施,还对交通、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长远来看,灾区的客流量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太大,对灾区旅游业造成的连锁反应和间接影响,如旅游投资商、从业人员和游客信心的恢复,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直接损失548亿元人民币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省旅游造成直接损失548.24亿元人民币,其中旅游行业产能损失82.12亿元。汶川一直是四川各旅游线路的交通咽喉,北上九寨沟、黄龙、牟尼沟,西进四姑娘山、卧龙自然保护区、红原、米亚罗、桃坪羌寨等地,都要经过这里。汶川一旦出了问题,四川主要的几个旅游景区都将面临停闭。东线的绵阳、平武也出现了情况。所以今年四川的旅游将非常困难。
  地震期间,国内外均有旅游团滞留灾区,出于安全考虑,国内部分省市开始暂停向四川地区发团,四川的主力旅游线路——九黄线道路受损严重,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有待修复,景点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国外组织团队游客来川旅游会短期停滞。四川地区山地地形发生严重变化,自助游客或者户外运动游客要等待国家勘探单位重新测定地形和地貌,因此,四川省自助旅游市场的重新启动也有待时日。
  
  旅游资源受损严重
  
  近年来,四川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四川是我国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区,都江堰、青城山、剑门蜀道、贡嘎山等9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素有“风景省”的美称。2007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达到1217.31亿元。
  受灾地区的景区损失惨重,大部分古建筑倒塌,都江堰景区损坏严重,二王庙全部垮塌,江油李白故里的清朝牌坊倒塌,崮团山倾斜,不断的余震可能会造成进一步的垮塌。全省共有361家旅游景区受损,其中完全损坏的景区56家,中度受损的232家。轻度损坏的73家。除灾区景点受损严重外,地震对四川省其他景区无太大影响,九寨沟的旅游资源未受到破坏。
  据初步统计,截至5月19日,四川省共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地、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馆藏文物损失841件,其中珍贵文物148件。据专家估计,四川此次受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将突破100处。在重庆、甘肃、陕西、云南、湖北等省市也有大批古迹和馆藏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毁损。
  地震使四川特色旅游“农家乐”遭受重创,尤其是龙门山东坡山前地带的乡村旅游几乎全部受损。地震不仅造成“农家乐”房屋设施损毁,其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造成自然景观的变化,使得原本山清水秀的许多乡镇,如今已无处可寻。
  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中,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遭受严重毁坏,游客中心、购物商店、住宿、餐饮行业都未能幸免,经营场所只能等待灾后重建。如彭州龙门山、绵竹年画村、江油窦圃山、都江堰虹口等景区的旅游设施受损严重交通、通信设施等毁损严重,虽然震后大部分重灾区交通通信很快得到恢复,但目前也仅为应急恢复。
  地震还造成部分国道、省道、乡村道路等交通瘫痪,整个受灾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业恢复要等待救灾工作的完成。从业人员、投资商和市场心理受挫
  受地震灾情影响,主要旅游景点如九寨沟、黄龙、都江堰、青城山一度关闭,暂不接待游客,国内许多省市也暂停四川的旅游线路,省内游及“农家乐”的经营也受冷落,四川省旅游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旅游企业的经营在一时期内可能会处在困境,投资商可能会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调整经营策略,但不会退出四川旅游市场。相关从业人员也可能出现暂时的流失,但是,等到政府重新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市场逐步稳定,从业人员和投资商的信心也会逐步恢复,四川的旅游产业将会重新找回起点。
  
  旅游房地产业面临压力
  
  地震对房地产企业在四川的物业发展构成干扰,造成正在进行中的地产项目工期延缓,同时对正在销售的楼盘或者计划未来几个月内推售新盘的开发商,地震灾害使其销售计划延后,销售价格也面临向下调整的压力,这将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今年在四川的销售业绩及利润。
  虽然几乎所有在成都进行地产开发的上市公司均已发布公告表示,地震对其发展项目并没有造成明显影响,但由于地震财产损失对投资者造成的心理阴影,对房地产市场的负面影响几乎是可以肯定的。
  
  龙门山开发战略有待调整
  
  汶川大地震中,龙门山脉的旅游资源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许多景区景点不复存在。成都市在2007年11月《龙门山成都段旅游资源普查报告》中指出,在未来要把龙门山打造成为“休闲、度假、健康、避暑”的旅游胜地。
  此次地震灾害发生后,龙门山的战略规划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规划部门和管理部门应站在地质地震学的角度对龙门山的功能定位、分区规划和项目设计进行全新审视,取消一些不宜开发的旅游项目,重新评估已经上马、尚未开工的旅游项目建设地址的安全性。
  
  重建需要科学的基础资料
  
  摸清灾区原有旅游资源受损情况,调查灾区是否增加了新的旅游地质景观和水体资源,总结提炼灾区地震抗震中新的人文旅游资源,是灾后旅游重建需要做的工作。
  同时,要对灾区道路、桥梁、机场,车站、住宿设施等基砌设施进行技术探测,确定其受损程度。对灾区的旅游景区、旅游宾馆、旅游项目进行实地排查,确定其是否还可以进行旅游接待,分层次进行接待设施的恢复修复工作。
  对灾区的地质条件特别是次生灾害情况调查清楚,为下一步灾区的重建,无论是选址还是规划,提供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依据。
  
  旅游安全形象有待重树
  
  重树四川旅游目的地安全形象,是消除游客心理阴影、安抚游客情绪、树立市场信心的关键。政府部门特别是旅游行政部门、应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迅速行动,如实向外界发布旅游目的地时的心理顾虑,增强四川各地的旅游产品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规划和建设:旅游产业的重建
  
  在灾区重建规划中应努力实现灾区的城乡统筹,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在平原、山前和山区分别构筑产业集群,在不适宜开发工农业的区域大胆退出第二产业,限制第一产业,推进第三产业,并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将其打造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城乡统筹规划的重点是统筹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通道和旅游服务设施,形成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益,实现四个集中,即旅游生产要素向旅游景区、旅游城镇、旅游村落三个空间集中;休闲度假服务中心向山前和山中的旅游城镇集中;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向山前和平原集中;整合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青城山—都江堰、羌族村寨、汶川地震遗址旅游产品,旅游业的受损情况,及时公布旅游业的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实现信息透明和舆论公开。通过组织全国记者赴四川采风、争取全国性会议WAyYtHqC5KwUSCaCvncCCTg9qnCwVe78SDUbdnwiXgY=在四川举办、中外游客放心在四川旅游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引导舆论氛围,疏导游客的情绪。
  
  发展快进快出式旅游
  
  四川旅游业主要集中在从广元到攀枝花一线,主要为地震地带,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旅游的启示是:快进快出的方式,是四川旅游有效的应付办法。
  通过建立广元机场,逐渐形成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中心,以九寨沟机场、绵阳机场、康定机场、广元机场为支撑的旅游民航网络,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中转口岸,以地区机场为支线运输,形成空中走廊,让国内外大众旅游采取空中旅行的方式进出四川。
  同时,建立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骨干的陆地交通网络,极大程度缩短客源市场与目的地之间的感知距离,节省游客出游的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减少游客选择游影响力向六大品牌集中。
  对受灾严重的卧龙、三江、青城山、九龙沟、欢乐谷、银厂沟、九峰山、千佛山、报国寺、唐家河等景区,根据受灾程度,进行景区旅游重新规划,高标准重建旅游区接待设施。龙门山旅游区以前的旅游竞争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这次规划要进行科学定位、错位发展、良性竞争,避免景区内的重复建设。
  对震中汶川县映秀镇进行专项旅游策划,对龙门山进行专项规划,建设开发国家地震遗址公园。
  通过把防灾研究和防灾预防宣传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建立“人类与未来灾害预防中心”、“龙门山防灾中心”、“震动破坏实验中心”、“5·12”地震遇难人员的身份识别DNA数据库、地震英烈谱、感动中国苑、捐款榜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置,不仅是对遇难者同胞的追思悼念,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更使人们深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学会珍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