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品油价格管制或将转势?等

2008-12-29

中国报道 2008年7期

  成品油价格管制或将转势?
  
  国家发改委19日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统计显示,这是2003年以来,第19次调整成品油价格,此次汽油、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上调16.7%和18.1%。
  2008年1月9日,中国政府启动15年来首次临时价格管制和干预措施。但近日,在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地震将推高国内能源价格”的强烈预期下,放松石化价格管制或许存在阶段性机会。
  与粮食价格一样,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也是目前我国经济面对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7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77亿吨,占全国石油总消费量的51%。2007年国际油价继续延续2003年以来的快速上涨态势,年终达到近100美元/桶,进入2008年国际油价继续上涨不止,目前在130美元的水平波动。高油价给经济发展已融入全球化的中国带来巨大挑战。我国对成品油实行政府指导价,从我国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经济运行效果看,油价宏观调控措施比较好地规避了国际油价高涨的影响。本次上调油价,主要是解决石油公司由于价格倒挂造成的严重亏损问题,电价的上调以及对发电用煤价格的临时性干预,是为解决发电企业的亏损问题。这种价格调控是符合市场预期和经济规律的。
  
  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要切实承担起保证市场供应的责任。
  ——发改委指出,为逐步理顺价格关系,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促进石油资源节约,决定适当提高成品油价格。同时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组织好成品油进口,增加国内市场供应,并加大委托地方炼厂加工原油的力度,利用地方炼厂生产能力,增加成品油产量。
  中石油和中石化是我国最丈的两家石油上下游一体化公司,是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在价格倒挂的情况下,这两家国有石油公司要承担起市场责任,同时调整进出口政策、委托利用地方炼厂生产能力,这样通过以两大公司为主、地方炼厂为辅、增加净进口等,才能保证市场供应。
  
  上调成品油价格对CPI将是考验。
  ——有专家认为,此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列CPD将是考验。对多数行业而言,油涨价就是意味着成本上升,企业盈利将受到挤压,航空、水运、轿车生产等交通运输类股票将首当其冲。
  此次上调油价,不会对CPI的宏观调控目标造成大的影响,政府为防止价格连锁反应,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还采取了价格管制和财政补贴。如液化气、天然气、居民生活和农业、化肥生产用电价格不作调整,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等价格不得提高;出租车运价暂不调整,近期通过增加财政补贴解决。确保相关补贴资金足额限时兑现到补贴对象手中,对部分行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的补贴。
  
  市场上出现了油站加油难、而油库库存却高筑的奇怪现象。
  ——6月11日《上海证券报》发文表示,近期国际油价飚涨,原油补贴远追不上两大集团的亏损,出于惜售待市并向政府施压的想法,石油巨头逐步控制销售节奏,且市场投放量减少导致整体市场价格被逐渐推高,社会单位投机性需求高涨,不断加大采购积累库存。
  在油价倒挂和油价上调预期的情况下,少部分社会零售企业出现了一定的惜售和囤积现象,这种不利于市场稳定供应的经营行为,应受到相应的处罚,消费者可向政府主管部门举报。
  
  如果管制价格和市场价格差距太大,会引发很多矛盾。
  ——德勤税务合伙人朱桉认为,油价形成机制短期内或许难有较大调整,但从趋势上看,油价的最终向上调整将不可避免。目前,油价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的局势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这些因素都将对未来的油价走势产生影响。国内原油、成品油应该以渐进方式实现市场化定价机制改革。
  世界已进入高油价、高资源价格时代,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尽管自2000年以来的新一轮油价连续上涨没有像以往那样对世界经济造成负面冲击,但潜在的威胁和影响还是存在的。面对高油价的威胁和挑战,世界主要国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减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从经济运行效果看,我国针对油价的宏观调控是比较成功的。
  
  政府绝不会在地震后的特殊时期,冒险解禁成品油价格。
  ——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表示,抗震救灾是当前第一要务,为保证建设积极性,防止CPI出现“普涨”,成品油价格短期内很难放开。
  政府在特殊时期出台调控措施时会本着十分慎重稳妥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油价格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调整。
  
  除非用更加灵活的手段进行替换,比如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的起征点,否则两大石油巨头积极性受挫,影响国内成晶油供应稳定。
  ——广东油气商会油品部部长姚达明近日表示。
  政府具有多种调控经济的手段。适当提高石油特别收益金的起征点,有助于增加石油公司的盈利水平,但并不是必须采取的措施,是否采取、何时采取这种措施,宏观调控部门会进一步根据市场情况作出判断。
  
  全体纳税人在给高能耗企业和大排量豪华车的拥有者提供补贴,这无异于劫贫济富。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吴钉近日指出,为了好看的CPI数字,将临时性的价格管制措施长期化,人为压低价格将影响能源供给,不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害社会公平,而且使中国难以形成开放、竞争的能源市场。
  价格是把“双刃剑”,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市场均衡。价格的完全市场化需要形成开放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
  
  最合适的办法是逐步在石油行业中引进竞争者。
  ——中国经济网5月30日转载文章称,比成品油价格提高更重要的是打破石油行业的垄断;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下,石油价格才能真正还原它原本的面目。
  在价格完全市场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会出现因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问题。市场自身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只是手段不同,自由市场国家也有政府调控。合理的市场预期本身有利于市场稳定,只要遵守法律,经济主体根据预期合法经营无可厚非。目前世界出现新一轮的石油行业国有化浪潮,如何进行石油行业的改革是全球性的难点问题。
  
  17.5%,准备金率濒临极限?
  2008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上调。
  这是我国2008年以来第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后,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历史高位。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按照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2.22万亿元计算,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将使得冻结资金规模最高达到4222亿。
  在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具有自主性高、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特点,因此在我国利率机制不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通畅的限制下,才逐渐成为央行最常用的回收流动性的方法。面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使之达到17.5%的历史高位,可以说是央行在抑制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增长之间权衡的结果。这种连续性也说明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国际收支顺差还在继续。从政策层面看,在当前的汇率体制下,这一趋势短期内无法被扭转。从深层次看,这与我国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密切相关。虽然这一政策可回收一部分流动性,有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的且标,但我们也要看到其对中小企业生存及股市等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作为总量调控工具的货币政策,当前仍要立足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从而为防止全面通胀提供一个偏紧的总需求约束环境,促进物价稳定。
  ——6月8日《信息时报》发表央行经济分析小组专家观点。
  物价稳定是央行货币政策的第一目标,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确实反映了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的决心,但仅仅依靠总量调控会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这已成为央行对付通胀的惯常手段。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当前通胀压力仍旧很大,上调存款准备金是在意料之中。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央行会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和利率。
  调整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的一剂猛药,对整个经济和社会预期都有巨大影响,不宜作为日常调控货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货币供应调控日益不容易,货币调控也呈现出效力渐弱趋势,需要国家更好运用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的相互配合。
  
  存款准备金率越高,紧缩越厉害吗?答案是:不完全正确!
  ——交银国际研究部董事总经理杨青丽撰文指出,当外汇这一外部流入资金导致本币投放过多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是收回多余的溢出资金而已,不是就原来的存量而上调,可不视作激烈的收缩措施。
  一般而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确实是一种偏紧的货币政策,只不过我国快速增长的外汇占款使流通性别性增加,抵消了一部分“紧缩”的效果。
  
  目前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及股市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未来几个月通胀有可能走低,对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及其他的紧缩政策都可以做一些相应的改变。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石磊认为准备金率上调是为了抑制热钱流入和控制通胀。
  央行判断紧缩政策对经济及股市的不利影响,小于高通货膨胀预期对其不利的影响。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此举对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都将构成压力。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
  微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总体国民经济影响不大,但对于对银行贷款依赖较大的行业都会有一定的压力,例如房地产业。短期内对于股市的影响是显然的,从政策出台后沪深股市双双暴跌就可以看出。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此举对股市造成的压力,会转化为对缓解收入分配不公平现状的压力。
  
  提高准备金率有负面的东西在里面,这就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量减少了。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田立认为,造成此次通胀的最主要原因是国际热钱的涌入和我们当前的外汇制度,更多的调控精力应该放在通胀压力的真正根源——外汇制度、人民币发行机制和人民币升值上。
  所以解决的方法必须包括完善汇率制度,以及完善我国金融资本市场,使央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政策等组合工具控制流动性。
  
  对银行业基本面的负面影响正在经历由心理向实质性转化。
  ——齐鲁证券日前表示,此前业内一直预期的“信贷紧缩将于下半年放松”的情形将会随着此次央行的调控行为而落空,信贷紧缩将持续至年底。
  央行政策的目标不是提高商业银行利润,而是稳定物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加信贷质量,以提高利润率。
  
  市场对央票的整体需求下滑,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成为对冲流动性更具吸引力的工具。
  ——国际研究机构SMRA驻中国分析师
  Logan Wright认为只要市场继续保持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央行长期而艰苦对冲资本流入的负担和斗争将持续。
  央行频繁使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因为我国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的条件不具备。但一般来说,组合型的政策工具应该是最优的选择。其次,由于大量的外汇占款的投放,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即使具有吸引力,但长期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导致中小企业无款可贷。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表示,目前,央行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调控手段,已进入尾声。但他不排除央行今后将通过加息进行货币调控。
  存款准备金率是否有极限?其标准不是与往年的数值比较,而是国民经济形势、剩余流动性需求和外汇占款的规模。
  
  这种更果断的政策紧缩行动应该有助于增强央行的信誉度,从而帮助确保中国长期的宏观经济稳定性。
  ——高盛称,中国央行最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大于预期,而且发生在5月份的宏观经济公布前,这反映了中国央行对通货膨胀担忧的加剧。
  降低通货膨胀风险的确是稳定宏观经济的要求,也是独立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央行的举动也是在向市场发出其抑制通货膨胀决心的信号。但是这种单一的、一刀切的政策工具对于宏观经济的长期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
  
  编辑 温志宏 何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