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伦理思想研究

2008-12-29葛长龙

中国市场 2008年5期

  摘要:邓小平的伦理思想本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特点、功利思想、“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主义价值准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等。
  关键词:邓小平;伦理思想;以民为本
  
  一、邓小平伦理思想的特点
  
  1.突出的实践性
  邓小平伦理思想源于实践,又要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要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改革客观世界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力量。邓小平把道德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一是把“有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二是把道德建设作为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最大的风险”问题的重要环节。邓小平道德建设的方针要求广大群众实行社会主义道德,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而对先进分子的要求是实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
  
  2.广泛的群众性
  邓小平伦理思想的本质就是以民为本,以人民群众为本位,而不是以官为本位或其他为本位——人民群众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要素,是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本位地位,没有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服从和服务于人民意志和愿望的言行,都是善,都属于有道德和道德高尚之列,一切违反人民意志和愿望的言行,都是恶,属于不道德范围。邓小平伦理思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伦理学,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反映,是为人民群众利益服务的。
  
  3.鲜明的阶级性
  邓小平伦理思想是工人阶级,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武器,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它非常明确地宣示把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而且更需要进行宣传教育,使本阶级的成员和其他劳动群众,都能够认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从而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
  
  4.坚定的革命性
  邓小平伦理思想是我们党团结一切劳动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有力的思想武器是和他的科学理论相一致的。它是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因此它不公具有彻底的革命性,而且有严谨的科学性,是坚定的革命性与严谨科学性的统一。
  
  二、独具特色的功利主义思想
  
  抓住义利关系之一伦理学说的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辨正的加以分析应用,客观上极大的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邓小平具体地考察和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利益观念的变化,并把人们利益贯彻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以重视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务实功利观,他指出:“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邓小平发现了怎样使最大多数人得到最大利益的思想和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毛泽东一贯地把给最大多数人民以最大利益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但在如何实现这一基本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上我们过很长一段弯路。邓小平彻底批判否定吃“大锅饭”这种小生产者的道德观,在道德上肯定了个人致富合理性,指出“致富不是罪过”。他提出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合法经营和辛勤劳动而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向他们看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这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全体人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伟大的发展。
  
  三、“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主义价值准则
  
  “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判断各项改革开放政策措施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对各种现象进行伦理判断和价值拷问的根本标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现象,用传统的价值标准已经无法对它们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必须寻求新的价值判断的依据。例如:社会主义是否允许雇工?雇工是否存在剥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应该先富起来的是哪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的收入是否都既合法又合理?社会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收入分配差距在什么范围内才是合理的?如此等等,都涉及比较尖锐的伦理判断问题。如果就事论事,很难把问题说清楚,或者得出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最终到哪里寻找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呢?只能从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实现这一立场出发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
  据此,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所谓合理,不一定是说行为或结果本身是正义的、善的,而是说它有利于正义或善的实现,或者说是通向最终正义或善的必经之路或必要手段,最起码是为了实现最终的善而不得不暂时容忍局部和一时的恶。这样,目的的正当性保证了手段的合理性。只有从“三个有利于”这样的标准出发,我们才可能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混乱不堪的价值冲突和是是非非中找到一条能够贯彻始终的价值标准。把混乱的思想统一起来。是非善恶才可能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才不至于陷入道德相对主义和毫无头绪的争论之中。
  
  四、社会主义道德建针设的基本方针
  
  首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时期共产主义道德是先进性的道德,是对先进分子和共产党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不宜广泛实行,但应大力提倡,这是带有指导性和导向性的道德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尤其要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这样才能从思想道德上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其次,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的道德实践,从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实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时期普遍地广泛实行的道德基本要求即“五爱”,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十二届六中全会和十四届六中全会两次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都明确提出“五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明确了对广大群众的普遍道德要求,实践中促进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再次,邓小平主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应当把先进性的道德要求和广泛性的道德要求结合起来,为未来普遍实行共产主义道德逐步创造条件。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从改革开放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构出发,承认社会主义道德的层次性,在此基础上来考虑道德建设的方针。基于此考虑,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并且规定了它们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五、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培养
  
  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从列宁到毛泽东的道德教育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说:“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邓小平“四有”的公民模式,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四有”作为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彼此联结的有机整体,文化是前提,思想是内在动力,道德具有自律性,而纪律具有他律性。“四有”中缺少任何一个“有”,小则会造成公民素质的残缺,大则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就文化说,从长远看,它是前提。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至于理想和纪律,邓小平认为,“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最为重要。’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苦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有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
  邓小平指出,要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就要营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良好的大环境,必须反对腐败,优化社会风气,改善党风,在全党和全社会宣传、坚持共产主义道德;要继续和发扬革命时期的优良道德传统,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在道德上抵制反对腐朽思想的侵蚀。邓小平还指出,道德教育要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严明党的纪律相结合,才能取得成效。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对社会危害极大,特别对青少年一代的毒害尤为严重,不惩治腐败就会使改革大业失败,就要亡党亡国。惩治腐败应当贯彻改革开放全过程,一方面靠政治思想工作,宣传共产主义道德,另一方面要靠法制,法制的作用更为直接。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