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制权分配原理研究

2008-12-29张新铭

中国市场 2008年5期

  摘要:控制权共享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共享并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平均分配。利益相关主体控制权权重的变化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股权结构、资产重要性、超股权主义制度、信息不对称、影响力和制度真空。
  关键词:控制权;资产重要性;信息不对称
  
  控制权格局的演进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控制权权重的决定既是公司发展壮大的要求也是各主体逐利的结果。科技迅猛发展致使各要素效率提高的速度有快有慢,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各异,控制权重心必然在相关主体之间移动;另一方面,控制权与主体利益正相关,为追求更大利益就要扩大控制权,通过谈判、强权分割控制权。
  
  一、控制权配置的历史演进
  
  企业的演进经历了从古典企业、到现代企业进而到新经济企业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控制权随企业形态的变迁而演进,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独享控制权时期。古典企业中,包括业主制和合伙制,所有者一般亲自掌管企业经营决策,承担全部经营风险,获取全部收益。控制权表现为业主对自己财产的管理支配权,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体现为所有权和控制权完全合一。
  第二个阶段是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独占控制权到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一部分企业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时期。19世纪中叶以前,股东大会既代表所有权又拥有控制权,董事会仅是一般的执行机构。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公司规模的扩大、股份的分散、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对资本市场的依赖,股东大会已不可能继续参与具体经营活动,控制权向由董事组成的职业经理部门转移。到20世纪初形成了“董事会中心主义”的控制权结构,投资者与职业经理人分享公司控制权。后来,董事会效率的迟缓催生了“经理革命”,控制权向CEO集中,董事会日渐演变为监督机构。这样,控制权又从作为股东代表的董事会手中转移到实际控制董事会的经营管理者手中。
  第三个阶段是从人力资本所有者分享一部分控制权到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全面分享控制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代表新经济发展潮流的风险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催生新的控制权模式。新经济企业以知识生产、创造和利用为特征,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代之而起的是管理层持股、技术人员持股、全员持股,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全面分享控制权。
  
  二、影响控制权分配的几个因素
  
  控制权全面分享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形态以及行使模式多种多样,这是由各主体在控制权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各主体权重的分配、控制权结构如何,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1.股权结构
  控制权是公司股权派生的一种权利,股权的分布状态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布。投资者参与决策和利益分配均以自身所持股份为基础,股份不仅承载了投资者的权利,也是设定投资者与公司、其他投资者之间法律关系的砝码。按照每一股份行使一个表决权的公平规则,平行分配决策权的结果就是谁持有公司的多数股份,谁就拥有控制公司的权利。持有优势股权是股东实现控制权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保证。
  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应不同的控制权分配模式。在股权集中度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