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8-12-29刘生华缪兴锋

中国市场 2008年19期

  摘要: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是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本文从物流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着重探讨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物流;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了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 2008年2月,中国物流学会下发关于《产学研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的通知(物学字〔2008〕8 号),拟设立“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更是为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打开了方便之门。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
  
   一、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物流行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据统计,全国各类企业中物流的从业人员总数在1000万人以上,并且,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物流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将不断上升。以上海为例,尽管物流及相关从业人员已达80万,若按香港目前物流及相关从业人员占总人口13%的比例计算,到2010年前后,上海物流及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至少要达到180万。上海、北京、深圳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较快并且相对领先的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物流从业人员占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不过是21%、19%和16%,国内其他地区的比例更低。而其中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更是微乎其微。未来几年几个大城市物流管理人才的缺口为:上海30万,北京20万,深圳12万。
  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2005年就把物流专业人才列为全国十二类技能型紧缺人才之一。而全国仅有215所高等职业学院开设了物流专业,有独立设置的物流类高职院校1所,为物流行业培养紧缺人才,任重道远。
  
  二、物流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的指导性方向”。高等物流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十分明确的教育,即主要为物流职业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必要的物流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物流技术知识,合理解决物流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技术问题,熟悉物流科技和物流生产操作,传播物流科学技术知识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创新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物流行业,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意义深远。
  
  1.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的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物流人才是以物流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物流行业、企业的要求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既不是“本科压缩型”,也不是“简单操作型”,而是“高层次应用型”。
  
  2.专业设置的调整与优化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应把握市场的需求性、专业的超前性和专业的可行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培训部共同组织制定的“高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拟订了四个专业即国际物流方向、物流管理方向、仓储与配送方向、运输方向等专业,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与优化。
  
  3.课程体系重新解构和重构
  高职物流课程结构根据特定职业的岗位规范及技能要求,主要根据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能力要知识结构的要求来确定,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突出实用性、工艺性、实践性。按照物流工作过程所需的各项能力解构和重构物流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围绕职业技术岗位,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性。
  
  4.实验实训条件的配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揽全部办学经费已不可能,学校办学经费短缺或不足都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而物流实验实训设备的购置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学生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校企合作,从根本上解决建立物流实验实训基地难题,改善实验实训条件,企业的大力支持必不可少。
  
  5.围绕一个中心----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有了工学结合模式,学生在毕业之前早已熟悉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而且到达企业某个岗位后能很快适应,又有实际操作的机能,毕业生走进企业“零距离”;物流企业可以招收到合乎本企业需要的毕业生,缩短适应期,降低培训成本,企业满意。
  
  三、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区域、不同的经济背景、不同的职业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实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但是,殊途同归,工学结合是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专业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物流专业可以试行以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自主型工学结合模式
  开设了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和自办物流企业实体之间总会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企业中的技术问题需要学校专业教师参与解决,专业教师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开发又拓展了自办物流企业的市场,而教师在为企业解决问题过程中又锻炼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随教师在真实的物流环境中共同开展科研、技术服务等工作。这种自主型的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学院的经济实力雄厚,师资力量强大,科技研发能力突出,可以自办物流企业,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不必跨出校门就能解决,这种模式对于纯粹的物流高职院校比较适合,对于综合型的高职院,开设的专业过多,不可能每个专业都自办相应的企业。
  
   2.校企联合型工学结合模式
  物流专业的不同专业方向往往面对的是某类物流企业,如仓储与配送专业就面对超市的物流配送中心。一方面超市需要仓储与配送专业的人才,原有人才需要培训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又需要超市的支持以更好地办好专业。因此,双方的合作基础比较扎实。这种模式广泛适用于高职院校。学院专业教学团队可以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广泛进行校企合作,建立起紧密型合作伙伴,聘请物流企业高级人才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学校教师也可以随时进入物流企业;学生实习采用双导师制,学校和企业双边培养,双边管理,校企双方均可降低成本,可以互惠共赢。
  
   3.二级学院(或班级)型工学结合模式
  物流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设施﹑资金等形式合作举办二级学院或者由企业与学校共建物流班,二级学院或班级名称直接以企业名称命名。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对二级学院或班级的组织﹑协调、计划﹑决策﹑管理,分享办学效益。
  
   4.“订单式”工学结合模式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由企业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拟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就业,真正做到以企业为导向。其特点为:①校企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②校企双方共同签订人才培养计划;③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④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⑤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⑥企业按照协议落实学生就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工学结合模式中难度最大的,但却是最有效的。因为高职扩招之后,每个班级学生人数都在50人左右。一个企业往往要不了这么多毕业生。一个专业的毕业生通常要与多个企业订单才能完成。但是,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缩短或消除了岗位适应期,减少了企业营运成本,学校办学可以更贴近市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四、结论
  
  在教育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今天,谁能率先与企业合作,谁就能尽早占领市场;谁尽早占领市场,谁就得天下,从而实现招生逾就业的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会走在前列。高职的国家示范性建设经过3年的努力,已经有72高职院校进入国家示范建设行列,他们已经尝到甜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要适合自身校情,适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好的。工学结合有时间上的长短之别,校企合作的时间越长,工学结合得就越紧密,就能真正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关于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刍议[A].国际职业教育高级论坛,广州,200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