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场中印之战
2008-12-29斯拉马纳·米特拉
中国市场 2008年20期
导语:印度正想方设法应对不断加剧的人员缩减和工资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普遍不稳定、“唯利是图”的劳动力问题,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状况。
第一次中印战争爆发于1962年,源于东喜马拉雅地区的边境纠纷。下一场中印之战似乎将在一个显著不同的领域—信息技术外包—中展开。现今身为世界制造强国的中国正努力从印度手中争夺IT外包市场的份额,这令印度深感不安。中国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一旦下定决心推出一项政策,就能够比其他大多数政府更为有效地执行。
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在工程学科方面颇为成功的教育体系。根据统计,美国每年大约培养出7万名工程本科毕业生,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培育出60万名和35万名。尽管印度另外还通过非工程计划培养30万名IT专业毕业生,但在更高等教育方面,中国正遥遥领先,中国工程博士的培育速度令美国和印度无法望其项背。
印度正想方设法应对不断加剧的人员缩减和工资增长所带来的挑战,以及普遍不稳定、“唯利是图”的劳动力问题,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状况。
企业家陈淑宁于1995年创立了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已经成为引领中国进军软件外包市场的六家企业其中之一。当IBM请这家新兴企业为其OS2操作系统提供中文本地化服务时,文思迎来了其首个突破。该合约催生了测试项目,然后又促成了开发方面的合作。如今,文思在北京、上海和其它六个城市共拥有3800名员工,客户包括IBM、微以及其它许多跨国公司。
总部位于加州帕洛阿图的银行业中间件公司TIBCO最近终止了与印度一家主要外包商的合作,因为它无法及时满足TIBCO的离岸项目人员安排需求。TIBCO随后还缩小了其受到约束的印度开发中心的规模,将员工数从150名精简至100名。这两项举措产生的空缺都通过中国的文思得到了弥补,文思专门针对 TIBCO 设立了业务部门,该部门规模已逐步扩大至200名员工。TIBCO 的首席执行官出生于印度,该公司年营收达5.7亿美元。
由于美国的跨国公司希望在继续控制成本的同时努力实现印度以外的多样化投资,文思和其它一些中国企业正实现腾飞。美国经济的萎靡不振加快了这一进程,各企业正因印度不断增长的成本而力图另辟蹊径。因此中国便成为它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尤其是大多数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重要的业务(抑或是制造业务,抑或是已经进军中国市场)。
中国企业并不是唯一在中国扩大资源的公司。正受制于成本结构日益上升、利润不断缩水的印度外包商也正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正受制于成本结构日益上升、利润不断缩水的印度外包商也正将目光投向中国市场。几乎可跻身印度五大外包商之列的萨蒂扬(Satyam)亚太和中东区负责人Virender Aggarwal表示:“我们将进军所有我们能够以合适的价钱找到合适人才的市场。”因此,萨蒂扬目前正将目光瞄准中国。
今年,萨蒂扬南京部门的员工人数将增至2500人次。该公司预计3年内其员工总数(目前为5万人)中将有20%分布于印度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势必将成为第二大目标市场。面向高科技与汽车企业的测试与工程服务无疑是中国为跨国公司创造“近岸”业务机会的关键领域,因为许多高科技产品与汽车制造工作都是在中国完成的。
最终,乐观主义者希望中国雇员的这一竞争力将能够鞭策印度的年轻人重拾职业操守。但同时,中国也将大肆侵吞印度1/3的外包业务。(摘自:《福布斯》2008年4月2日 编译:何乐)
点评:有一个成语叫做“盲人摸象”,那些到过印度的人,看到了印度班加罗尔的高科技,看到了印度的软件,就觉得印度比中国好多了。看到了新德里的贫民窟,尤其从新德里下了飞机和到广州下飞机,那简直太不一样了,你会觉得印度再过100年、200年、300年都赶不上中国。这只是观察角度不同而造成的误差。说到底,两国的竞争,终归是人才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