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三一
2008-12-29王博
中国市场 2008年29期
这个在混凝土机械行业享有“中国第一品牌”的“隐形冠军”,在同行眼里却是个“坏孩子”。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三一用十三年的时间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利润40.2亿的三一集团,今天已经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利润最高、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然而,这个在混凝土机械行业享有“中国第一品牌”的“隐形冠军”,在同行眼里却是个“坏孩子”:吹牛、不诚信、到处挖人、争强好斗,之所以能呼、呼、呼地“冒”起来,是因为其不择手段地抄袭和搅局。
起家是靠偷技术
记者在采访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时,一位负责人毫不隐讳地表达了对三一的看法:“三一(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在业内的名声不太好,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也不好。为什么别人都讨厌他?就是因为他做事不守规矩,手段极端。”
一位接近中联(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与三一、徐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熟稔的业内人士同记者谈起三一时说:“三一起家,是靠偷窃中联的技术发展起来的。当年,詹纯新(中联董事长)在德国宝马展上把普茨迈斯特的混凝土机械技术学成回来后,就被搞焊接材料的三一给偷走了,三一看到混凝土机械利润空间非常大,很快就进入这一领域去做。三一这些年为什么能上这么多项目,而且一上一个准?就是因为挖了一些行业企业的技术和人才。”
对于外界的指责,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向文波则显得很平静。他说:“这类说法都是不实之词。实际上,三一在这些方面是背了黑锅。三一现在所拥有的技术是世界级水准的,可以说,没有什么技术值得我们去偷,恰恰相反,我们的知识产权经常受到别人的侵害。”
三一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公司一些重要数据和报表,在内部公布不到几个小时,就出现在了竞争对手那里,他们怎么知道得这么快呢?显然是在三一安插了情报员。”针对这一情况,三一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进入机密地方时都要进行检查。难怪,记者几次进入三一研发大楼采访时,所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总要被门卫临时保管,不得带入办公区内。
三一才是受害者
“现在行业里动不动就说三一在挖人、偷技术,你的哪个人被我挖走了,你指出来,我给你退回去!”三一集团第一副总裁、首席科学家易小刚显得很生气。他坦率地告诉记者,由于三一待遇好,竞争对手企业里面确实有一些人来三一应聘过,但事实上三一一个也没有录用。三一的产品是国内混凝土机械行业公认的第一品牌,所以,肯定不会从其他同类企业挖技术人员。为什么呢?首先是不放心。再者,2002年湖南省领导曾组织三一、中联等企业商谈工程机械未来的发展,当时大家达成了一个君子协议:彼此互不挖人,互不录用对方企业出来的人才。所以,这些年三一一直在信守承诺,倒是个别企业录用了不少从三一出去的人才,并且在产品研发上也采取跟随战略。”易小刚说。
易小刚还告诉记者,外界都以为他是被三一挖过来的,实际上根本不是。他大着嗓门对记者说:“我要特别声明一点,我不是被三一挖来的,而是被三一吸引过来的。”为什么这么说?易小刚到三一后,收入比原来少了很多,职务也没有原先高。
“1995年我在北京机械部自动化所时,月薪有五六千块钱,当时已经是所里的项目负责人,自己在北京还有一个公司,所以实际收入很高。但我到三一后,工资只有两千多块钱,职务也仅仅是一名工程师。”易小刚回忆说。
那时,三一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什么都是新的,没有固定模式。在谈及当初的决定时,易小刚脸上流露出自信的表情。这个平台可以,让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所以我感觉在这里工作很愉快。”
对此,向文波也深有感触,现在三一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在不少于五家国内同行知名企业里工作,而且都在担当技术领军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三一应有的社会责任。”一个优秀的企业,其价值不仅在于贡献一流的产品,也在于贡献一流的人才。
谈到三一抄袭,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理事长石来德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三一靠抄袭、吹牛起家,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三一从最初的1个亿,发展到今天的135个亿,这么多的真金白银,那不是靠吹牛、抄袭能够实现的。”
石来德认为,兄弟企业有好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但不要把相互学习的过程说成是偷。装备机械行业共性的东西很多,比如五十铃装载机最早是柳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柳工)生产的,现在全国几十家企业都在做,不能说大家都在偷柳工的技术。
易小刚表示,目前中国混凝土机械很多个第一都诞生在三一。比如,第一台高压力大排量混凝土拖泵;世界最长臂架泵车;全世界第一台三级配混凝土拖泵;亚洲最大的900吨履带起重机;世界第一台全液压平地机;中国第一台旋挖钻机等都诞生在三一。
“这么多个第一,怎么可能是抄出来的呢?”易小刚不由笑了:“抄袭就等于拿一把刀子把自己给宰了,受害的只能是自己,三一不会干这种事。”
66米臂架泵车
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中这样写着:“最长泵车臂架世界纪录为66米,是由中国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创造的。”
在混凝土机械行业里流行一句耸人听闻的话:臂架高度每增加一米比登天还难。三一人在2007年自主研发出世界上最长的66米臂架,用事实证明了没有什么是征服不了的。目前在工程机械行业,全球能生产臂架长度在56米以上泵车的仅德国大象、德国施维英集团、三一等少数几个工程机械企业。
“1998年时,中国连37米的臂架都生产不了,当时我们只能在国外购买,一套臂架就得140万元左右。现在我们自己做也就是二三十万元,这就是创新带来的价值。”易小刚说。
目前,国内外同行有想超过三一的,但易小刚向员工说了两句狠话:建筑单位把大楼建到多高,三一就能把混凝土送到多高。三一研制出了66米世界最长臂架的泵车,从此以后,世界最长臂架的泵车就永远属于三一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三一在泵车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雄心。
创新与重奖风波
三一始终将研发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培植。近年来,三一每年都会将销售收入的5%~7%投入研发,投入力度是行业平均水准的3~5倍。仅2007年一年,三一就投入研发经费8亿元。目前,三一的研发力量足以支持每年200亿元的销售规模。
在谈及创新积极性时,易小刚告诉记者:为了激励科技人员,三一先后实施了股权、期权、研发项目奖励等诸多措施。有不少研发项目带头人获得了公司股票,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甚至还可以享受到总经理的待遇。在2008年‘三一节’庆典表彰晚会上,一大批技术领军人物获得奖励。除奖励部分股权外,三一税后奖励现金就达7000万元,其中,奖励已过世两年的原三一重工副总经理李冰3500万元。”
对于这笔巨额奖励,外界颇多争议,认为三一是在炒作。但副总裁何真临认为,三一重奖是情之所至,是对员工的真心关爱。他认为,一个不能与员工分享发展成果的企业,永远无法成长为优秀企业。一个不会培养人而只会挖人的企业,永远无法成为一流企业。
外界曾有传言:三一敢于重奖研究人员,但如果技术人员没有成果,也会即刻让他离开。对此,向文波表示:三一没有主动解聘过一名技术人员。在三一研究院,没有一个人因为出了错而被请走。
一位同行员工羡慕地说:“三一的机制的确好,给人以空间。来了就给你投入大量的钱,让你大胆去做,还允许失败,还给那么多奖励,这种灵活的机制很有吸引力。”这位员工认为,虽然大家说三一是搅局者,但三一确实把一个行业给搅活了。(摘自:《新财经》2008年第5期 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