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珠海填海:冲动与隐忧

2008-12-29杨兴云

中国市场 2008年29期

  伴随着中国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向大海要地”成为一种流行的选择。“十一五”期间珠海围海造地总面积相当于两个澳门。
  
  围海造地正酣
  
  穿过唐家镇旁一条近千米长,混杂着制衣厂、电子厂以及无数垃圾堆和污水坑的小巷之后,一条三五米宽、恶臭扑鼻的污水沟便横亘在工业区和堆满建筑垃圾、海底淤泥的围海造地现场。靠近工业区一侧的污水沟边,密密麻麻排列着一溜拾荒者搭建的窝棚,窝棚前面则堆满了他们拾来的正在炽热阳光下散发着阵阵恶臭的垃圾。眼前的情形与十分钟前情侣路上的感受,让人不禁有隔世之感。
  站在垃圾堆上向大海方向望去,只见一座座或大或小由建筑垃圾和海底淤泥构成的小山从眼前的污水沟边一直向海边延伸过去。每个小山大概有1公里宽3公里长。
  
  一位在垃圾堆中干活的湖北拾荒妇女说,她们搬来此地已有三四年时间,围海造地刚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同样的围海造地的情景还出现在珠海高栏港附近的海上。今年38岁的梁为佳正在附近一个工地上干活,他在轰鸣的机器声中说,3年前他还是金湾区的渔民,随着珠江口污染的加剧,以及大规模围海造地带来的生物种群的变化,鱼类出现个体变小,物种减少,渔业产量逐年下降,渔民的生活越来越难以为继,不得不在政府安置下上岸。
  “也许要不了几年,这一片海里,再也没有鱼捕了。”梁望着不断向远海延伸的高栏港岸线说。
  事实上,上述围海造地区块只是珠海市即将实施的围海造地工程的一小部分。
  
  “两个澳门”大手笔的争议
  
  按照最新颁布的 《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十一五”期间珠海将拥有7个围海造地区块,总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相当于从大海中“围”出两个澳门。
  对于珠海大规模围海造地计划本身及其生态后果,坊间不乏议论和担忧。
  深圳综合研究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与珠海相比,深圳的发展空间几乎已开发殆尽,人口和经济总量也超过珠海数倍,但在《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中,深圳“十一五”期间围海造地的数量仅十余平方公里,原因在于“深圳已经从前几年大规模围海造地产生的环境问题中吸取了教训”——前几年大规模围海造地,使深圳大鹏湾水质日益恶化,而深圳湾则逐渐变成一个死水塘。
  香港中文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则表示,深圳和珠海在围海造地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其背后的因素在于,香港特区政府比澳门特区政府相对要强势得多,以至于深圳政府在围海造地方面显得比珠海政府更为谨慎。
  对于造地的用途,珠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振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珠海拥有的7个围海造地区块中,除去大项目的需要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珠江出海口航道疏浚的需要。
  林振超表示,珠江入海口共有8个门(入海通道),而珠海就占了6个,由于受海水回顶作用的影响,大量泥沙沉积下来,平均每年在五六公分,如果两三年不进行疏浚,航道就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从珠海在珠江口的位置来说,即便不围海造地,逐渐累积的淤泥也会使相关岸线成为浅滩。而深圳则没有一个珠江入海通道,“不存在上述问题”。
  
  填海的中国式动力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向大海要地”成为一种流行
  的选择,一些沿海城市相继出台规模越来越大的围海造地计划,围填海活动呈现速度快、面积大、范围广的发展态势。
  以珠江口这个广东省围填海最多的区域为例,据统计,近年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沿海围垦总面积已达6666.7公顷,导致现在珠江口伶仃洋的水域面积比1977年以前少了近1/10。
  而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结果表明,珠江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近几年均处于不健康状态,其中围海填海和陆源排污是主要因素。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海洋环境专家指出,自然形成的曲折岸线,尤其是自然形成的湾岬,对降低风灾、吸收噪音、吸收粉尘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为填埋港湾、取直海岸线的做法将“得不偿失”。(摘自:《经济观察报》2008年6月2日编辑:蔡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