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的乞讨

2008-12-29李秉鉴

书屋 2008年9期

  旧时文人贫穷者不在少数,其中免不了有间或沦为乞讨者。而赋诗作文是文人之长,自然要扬其长以利于乞讨,其方式迥异于别类之乞丐。
  宋代著名诗人秦观在京师时曾穷得揭不开锅,万般无奈中向住于附近的钱穆父发出求救信,信的内容仅为一首七言诗:“三年京国鬓如丝,又见新花发故枝。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首二句说自己被困京师已整整三年,第四年的春天却又捷足而来,年年春色依旧而自己则已两鬓斑白。后二句说家中贫穷得全赖典卖衣物为生,所得钱钞也仅够喝粥而已,穷困潦倒之状于诗中毕现。钱穆父阅诗后立即送去大米二石,以解其困厄。
  宋仁宗时的丞相吕夷简惜才爱才、乐善好施。素昧平生的儒生张球于穷愁潦倒中向他献诗道:“近日厨中乏所供,孩儿啼哭饭箩空。母因低语告儿道:爹有新诗上相公。”诗中孩儿的饥饿状打动了仁者之心,同时张球也向吕夷简展示了自己的诗才。吕夷简不仅以俸钱百缗相赠,而且推荐张球做了一贵官家的塾师。张球家赖此而解决了温饱。张球以诗求得扶持的事情传扬了开去,这便给予张球处于同样境地的寒士以启发。三山人郑汝昂家贫如洗,家中断粮,孩子被饿得哭闹不止。郑汝昂于孩子的纠缠中想起有位朋友在广东任县令,有资助自己的经济实力,便仿效张球赋诗一首寄去:“三尺儿童事未谙,饥来强扯我烂衫。老妻牵住轻轻语,爷正修书去岭南。”所述贫穷之状不在张球之下,那位当县令的朋友读诗后也觉鼻酸,立即寄赠一笔银两,以暂解其燃眉之急。
  明人都穆的家底原本殷实,但生性豪爽,最喜济人之急,尤爱宴请宾客,往往钱一到手就立即花得精光。手中空空时就典卖衣物,得钱后依然故我,宴客不止,所以家中常常无隔夜之钱。有一年除夕家中断了粮,眼见一家老小要在饥饿中过年,他急忙给老朋友朱尧民修书一封,内仅短诗一首:“岁云暮矣室萧然,牢落生涯只旧毡。君肯太仓分一半,免教人笑灶无烟。”家中财物仅一条不足以蔽寒的旧毡,别无他物,可说是贫入骨髓了。朱尧民见他穷困到如此地步,也为他着急。他正好准备了一千文钱过年,立即按照诗中的要求分了五百文给都穆,使都穆度过了原本难熬的年关。
  清道光时人严保庸十九岁即考中解元,后又赴京城参加会试。试罢出京,到山东时盘缠却已用尽。打听得泰安知府是好救济寒士的徐树人,严保庸径直让人送上一副对联:
  
  千里而来,徐孺子可容下榻;
  一寒至此,严先生尚未披裘。
  
  上联中的徐孺子即东汉名士徐稚,当时的南昌太守陈蕃不接待一般宾客,而专为徐稚准备了一张坐榻。徐稚来,就放下让他坐,徐一走就将榻重新挂在壁上。联语在徐太守与徐稚同姓上做文章,意为你徐家的名士当年受到陈太守的礼遇,今天你这太守能否像陈蕃那样厚待我这才子呢?下联中的严先生用的是与自己同姓的东汉初年严光的典故,其意为当此天寒地冻之时,自己却未能如严光那样“披裘”。全联语气委婉,讨要钱物的用意却十分明白。徐知府读联赏识不已,将其迎入府内盛情款待,临走又以五百两银子相赠。
  晚清时,有一浪荡江湖的文人到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处乞讨。左宗棠给了十二文钱后见对方意犹嫌少,便口吟半副对联相示:
  
  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时,凡游士给钱十二。
  
  出联表明给十二文是常例,任何人概莫例外。岂知此人反应极快,左宗棠话刚落音,他立即对出下联:
  
  孔子三千徒,孟君三千客,请先生再赏三千。
  
  这已不是乞讨,简直就是索要了。左宗棠非但不以为怪,其人之才反而令他刮目相看,果然就遂了他的愿,再添上三千文。对方也就毫无愧色地纳之而去。
  清乾隆时人汪中以治经闻名于世,一生未做官,只是给官员做幕客,却恃才傲物,不把高官大员放在眼里。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奇其才,久欲一见。一日忽收到汪中送来一副对联:
  
  天下有中,公无不知之理;
  天下有公,中无穷乏之理。
  
  毕竟是名士,索要钱财口气之强硬远在那位要求再添三千文者之上。毕沅也是性情中人,读罢对联不禁哈哈大笑,立即以五百两银子送上。
  文人乞讨不同于职业乞丐,其目标明确,或是对准朋友,或是有可能惺惺相惜者。弹无虚发的概率自然就高,所得馈赠也就特别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