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外之韵 境深意远
2008-12-29田可文
人民音乐 2008年5期
07年11月27日晚,由武汉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湖北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黄海怀逝世四十周年‘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成功举行,舞台上胡志平物我两忘的心境、道技相融的音韵撼动着每一位听众的心,整场音乐会演奏中异常安静,似乎所有的听众都在用心灵感受胡志平质朴深邃的琴声中所体现出的虚实动静、妙味神韵。这是我多年来没有在音乐厅遇见的情景,令我不由得思想了许多。
一、格调品味独特,犹如吹来一股清风
从整场的选曲、布局、顺序设计来看,音乐会是在“静与动、雅与俗、灵动与深厚、清雅细美与浓墨重彩”交融中推进的,以静、雅、深、远文人艺术的审美追求为基调,同时融进地域性民间音乐风格的文化蕴涵,尤其是北方民间音乐的快畅韵致。
音乐会以无伴奏形式的《闲居吟》(刘天华曲)开场,足以显现独奏者的胆识和艺术功力。在一束素白的追光中,胡志平凝神静气,缓缓一弓所奏出无比的清雅柔美,把听众的心紧紧扣在弓弦间。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胡志平演奏上虚实相间的音色变化,动静之间的情感表现,有文人音乐深远清妙的意味。在他的弓下,刘天华乐曲的闲情逸志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不由得使人联想到上个世纪30年代的江南水乡,在残阳透过树枝斑驳地映在白墙青瓦的院落里,文人闲居的场景。
在清雅柔美的《闲居吟》之后,同样是二胡独白的演奏形式,胡志平用阿炳原版演奏的速度和托音胡琴的技法诠释《二泉映月》,苍然浑朴的演奏风格,复杂的不可名的内涵意韵,与刘天华的《闲居吟》在音色、技法表现上形成鲜明对比。我曾听过不少名家演奏这首乐曲,多以柔情、甜美、松软适度的音色表现二泉月色的景色,每每听来,总有些甜腻腻的感觉。而胡志平不同,他的演奏有大朴若拙的意味。对比阿炳自己的演奏,胡志平的诠释可说是综合了原作者的悲凉苍劲与众多名家的甜美柔情,而赋予了自己的审美体验,且更偏重于阿炳原作的精神实质。
胡志平演奏《河南小曲》(刘明源曲)所表现出的那种快畅淋漓,似乎是从骨子里顷泻出来的,演奏上运用河南坠子妙味横生的大绰小注、大猱小吟,弓子大起大落的力度变化,尤其是那形态各异的串串滑音,使我不由得联想到豫剧主奏乐器“瓢”(板胡)带着指帽夸张的锵锵运动的神韵。
胡志平演奏《江河水》采用黄海怀原版曲谱和技法表现,这首二胡名曲是1962年黄海怀根据谷新善演奏的同名双管曲移植而成。上世纪90年代就被称为“黄海怀第三代杰出传人”的胡志平在这场纪念音乐会中自然要把这首感动无数人心灵的二胡名曲列入必奏曲目之列。他演奏此曲所表现出的悲怨凄恻,感人心肺,使人感受到谷新善演奏双管曲《江河水》撼人的凄厉悲切,还有他自己分析研究谷新善、黄海怀演奏版本所得的对乐曲内涵的深层发掘。
二胡与扬琴《秋词》是胡志平1990年3月创作的,这是一首写意作品,表现文人心灵深处不可名的复杂之情。胡志平曾对我讲,如果要用语言文字解释乐曲的情感内涵,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同名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引领感悟这首乐曲的意境较为合适。胡志平弓指间流淌出的淡雅柔美又饱涵激情的吟唱风格,独特而富于变化的吟猱技法,细腻入微的弓速、弓长、力度变化,将那悲秋与春意、寂寥与豪情的弓弦之韵又一次尽诉于人心灵。
二胡与钟磬小乐队《禅院钟声》的演奏形式显然给听众带来了一种震撼。随着舞台后壁上方大门徐徐拉开,曾侯乙墓出土的2400年前的大型编钟、32件编磬仿制件展现在观众眼前。1993年胡志平根据崔蔚林同名粤曲编创的《禅院钟声》,采用二胡与编钟、编磬、木鱼、箫、筝、中胡等乐器的组合形式,古器新声令人遐思。演奏伊始,编钟似寺院钟声的意境轻轻地飘入听众耳中,似隐似现,木鱼与箫声立即呈现出禅院、夜深、悠远、宁静的意象,胡志平的平静神情传达着淡雅、冷清、韵味悠长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对禅的心灵感悟。常常与胡志平海阔天空地神聊魏晋清淡玄学与禅宗思想的艺术精神,然而,在静坐音乐厅中专心致志地听着他以琴声叙述禅意,似乎比语言更胜一筹。
接下来胡志平演奏的《一枝花》在形式和韵味风格上又是一个转换。这首由张式业根据鲁西南鼓吹乐同名乐曲改编的二胡曲,胡志平首先在演奏形式上做了改变,我们经常听到的扬琴伴奏被古筝所取代。二胡演奏技法运用上借鉴鲁西南唢呐风格技法,结合山东筝风格的伴奏特点,将山东大汉的柔情与强悍气质刻画的淋漓尽致。
2002年,我曾怀着强烈的冲动情绪,有感于胡志平的二胡与小民乐队《月的悲吟》写出一万多字的评论《读〈月的悲吟〉》①,我的冲动来自于它的音色、音响、旋律、织体等等几乎不同于任何已有二胡曲的独特:没有传统的悠长的旋律线条,没有过多的民间音调的引用,没有传统的和声语汇,更没有雄浑的音乐织体。短少冷清的旋律片断中,常常夹杂着二胡的双音、自然泛音和人工泛音以及特殊风格的吟猱绰注和一些非常规的和弦叠置,造成许多特殊的音响效果,也更多地表现出月的相思、悲寂、淡然与柔美之情。当我再次欣赏这首胡志平于1990年4月创作的二胡曲时,还是为他舞台上创造出的静谧、空灵、嘶喊、呼号等等各种情绪所震撼,为那月色朦胧、秋风萧瑟、哀怨悱恻与超旷达逸的情景交融之美而动容。
二胡与民族管弦乐队《纳兰性德辞意》是1987年时由还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桑雨从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河传》词意获灵感所创作。乐曲采用新的音响思维来体现“春浅、丝怨、掩双环。微雨花间,昼闲,无言暗将红泪弹。阑珊,香消轻梦还。斜倚画屏思往事,皆不是,空作相思字。记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的词情画意。在乐曲创作过程中,胡志平一直以独奏者的身份为作曲者启发二胡的特性语言和创新性的表现手段,中间极富表现力的二胡独奏华彩,就由胡志平的一次即兴演奏定谱。这首作品1988年由胡志平首演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推崇,乐曲的内涵魅力也与胡志平淡定的个性、独特的技法融为一体。这次音乐会再听胡志平演奏这首作品时,那更为深刻、老到的演奏,使乐曲的情感表现具有更加强烈的震撼力。
《纳兰性德辞意》二胡与乐队共同营造的时而淡雅、时而激烈的音乐高潮之后,接下来舞台上所有乐队演奏员与观众席共同将胡志平围坐起来,一齐欣赏他这场纪念黄海怀二胡音乐会的压轴曲目——《赛马》,这首黄海怀于1959年创作的被亿万听众所熟知的名曲。胡志平的演奏采用黄海怀《赛马》原版曲谱,热烈奔放的快板与“天苍苍,夜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那种动人的辽阔悠长的散板,使人多年后再一次领略黄海怀原曲的魅力,胡志平奔放火热的演奏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顶峰,全场爆发出的热烈掌声经久不息。最后加演陕西风格乐曲《红军哥哥回来了》(张长城、原野曲)和山东风格乐曲《幸福的歌儿唱不完》(苏安国曲)两首乐曲,胡志平妙味横生且热情粗犷的演奏将音乐会的气氛持续拔高而圆满结束。
作为纪念黄海怀逝世四十周年·新世纪二胡艺术传承与发展学术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演奏者独特的品味格调,精湛的技艺功力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在论坛座谈会和闭幕式上,这场个人独奏音乐会显然是专家学者谈的最多的话题。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长安如砺教授闭幕式总结时评价这场音乐会“艺术思想和品味独特”、“犹如吹来了一股清风”“一场平时听不到的音乐会”。
这正是笔者所感所思。
二、“道”与“技”的契合,弦外之韵境深意远
一位非从事音乐艺术的同事给我讲,这场音乐会与平时其他音乐会不一样,那舞台上的意境和观众听的神态,让人难忘,没有人忍心发出一丝声响,生怕破坏了这种意境氛围。这场个人专场独奏音乐会之所以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能够让普通听众如痴如醉,实际上反映出的是演奏者的气度、格调、技术和艺术功力。正如胡志平经常所言,技术、手段、乐器音响实际上都是载体,它承载的是演奏家的思想情操、人格魅力、艺术追求和内心深处莫名的情思。这场音乐会也是胡志平多年来学术研究成果的显现,是演奏者学术造诣和艺术功力的集中展示。
胡志平1982年首次举办个人独奏会。1987至199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他学习作曲、指挥、民族音乐学、乐律学、音乐美学等,并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审美范畴以及许多民间乐种的曲目、风格、表现手法作深入研究,从而为其演奏技艺与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88年他发表的《二胡曲〈汉宫秋月〉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技巧》②,1990年发表的《论二胡演奏艺术意境之创造》③,1992年发表的《胡琴曲中的新文人音乐——刘天华二胡曲审美特色初探》④,1994年发表的《二胡艺术论二题》⑤等学术论文中可以看出,早在1988年、1990年间他就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美学尤其是老庄思想、魏晋玄学、禅宗文化对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影响。他在《论二胡演奏艺术意境之创造》一文中所论的专题有“意境的本质”、“‘道’与‘技’的契合”、“复杂之情和意及其表现技巧”、“虚实相生之意象及其表现技巧”、“骨象之表现”、“‘气’与意境之整体创造”,并且通过演奏实践创造性地提出:“‘淡’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力不可用尽、势不可使尽与强力度表现手法”、“‘不隔’的境界与复杂之情和意的体现”、“寄情在音与音之间”以及“实中生虚,在实出用功”、“融实如虚”、“虚中生实,在虚出用功”等这些非常有意思的命题进行研究论述,其目的只有一个,即“如何从有声、有形、有限的音乐中体现出无声、无形、无限之情思,无限的美的空间”。这场音乐会中,胡志平的艺术创造之所以产生这样撼动人心灵的魅力,其实就是他对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感悟以一场音乐会作载体的
具象反映。
在这场音乐会中,所有的作品演奏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独特品味、技法风格,实际上都可以在他的学术研究成果或在他教授的“民族器乐概论”、“演奏家与中国音乐作品文献”课中找到答案。比如《闲居吟》与《胡琴曲中的新文人音乐》、《刘天华二胡曲乐音形态分析》,《二泉映月》与《托音胡琴的技法与风格——兼谈阿炳二胡演奏的技法特点》、《二胡艺术论二题》,《江河水》与《双管曲〈江河水〉与二胡曲〈江河水〉——兼谈改编与移植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性》等,反过来讲,他的学术研究与音乐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胡志平1990年3、4月份创作的《秋词》、《月的悲吟》所表现出的格调、品味,所反映出的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性思维,至今令理论家、作曲家侧目。音乐理论家彭志敏教授认为胡志平的二胡曲《秋词》、《月的悲吟》是作曲家写不出来的,出身民乐演奏,后专攻作曲的作曲家周雪石教授也认为胡志平在民乐创作上的思维是作曲家所缺少的,“很难讲清楚,像《秋词》这样的作品作曲家是写不出来的”。我认为这仍然与他对中国艺术意境创造的本质研究,对中国乐器特性、语言的把握和开放的创作思维相关联。⑥
已过不惑之年的胡志平现任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刘天华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东方交响乐团团长,东方中乐团团长。在当今国内二胡演奏家中,他可谓是集演奏、作曲与理论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型人士。繁忙的行政和教学工作,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和没有间断的学术研究迫使他具有超凡的精力和能力,期盼他能够从繁忙的工作中抽一点精力用到民乐创作上来,在不久的将来为听众呈上一台同样精彩的“胡志平二胡作品音乐会”。
①田可文《读〈月的悲吟〉》,《黄钟》2002年第3期。
②胡志平《二胡曲〈汉宫秋月〉的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技巧》,《黄钟》1988
年第3期。
③胡志平《论二胡演奏艺术艺术意境之创造》,《黄钟》1990年第4期。
④胡志平《胡琴曲中的新文人音乐——刘天华二胡曲审美特色初探》?熏
《黄钟》1992年第4期。
⑤胡志平《二胡艺术论二题》,《黄钟》1994年第2期。
⑥胡志平《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音乐资源》,《黄钟》2007年第1期。
田可文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黄钟》副主编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