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忽视党外人士培养

2008-12-29李政文

人民论坛 2008年22期

  
  在教育培养党内干部的同时,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备队伍,直接关系到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水平,关系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关系到统一战线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不能临渴掘井、拔苗助长,而要遵循人才成长和统战工作的规律,从加强青年党外人士的培养教育抓起。
  
  正确把握青年党外人士的特点
  
  所谓青年党外人士,是指这样一批人,他们年龄在35岁左右,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立场基本坚定,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基本认同,有较强的国家和民族观念。这批人思想活跃,进取精神强,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和鲜明的群体性特征。
  总体上认同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缺乏政治风浪的实践考验。青年党外人士大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多年受党的教育,政治上积极上进,总体上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但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和国内社会政治的相对稳定,他们没有战争年代与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身经历,也很少经历过建国以来严峻的急风暴雨式的政治风浪的摔打和考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治把握力不强,政治经验欠缺等不足。
  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但缺乏参政议政的实践经验。青年党外人士绝大多数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大多数为大学毕业,不少人为硕士、博士,有的还曾留学海外,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大多数人已具有中高级职称。但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党外人士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参政议政水平不够高,实职安排的一部分党外青年人士行政领导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政治经验比较欠缺,缺乏参政议政和与党合作共事的实际锻炼。
  政治民主意识强,但缺乏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践锻炼。青年党外人士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普遍较强,能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认真建言献策,且善于表达自身和所联系群众的意愿和诉求。但也要看到,他们在热心参政议政、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同时,往往将积极奉献与实现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一些人加入民主党派或者参加人大、政协的动机往往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一旦自身愿望不能实现,就易出现热情减退或消极应付所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现象。
  思想敏锐而活跃,但价值取向具有多样性、现实性。新一代青年党外人士普遍思想敏锐,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爱学习、肯思考、好探索,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事物。但与老一辈党外代表人物相比,老一代较为注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集体利益,淡泊名利,具有较强的牺牲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单一性、理想性;新一代青年党外人士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较为突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竞争意识较强,注重个人成就的追求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人生的追求呈现多维的、立体的特点,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多样性、现实性。
  在各自领域有一定成就,但社会知名度还不高且身份具有不稳定性。一般地讲,这些青年党外人士的影响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或是某一地区某一部门,社会资历相对较浅,知名度也相对不高。
  
  加强青年党外人士培养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加强青年党外人士的培养教育,要解放思想、着眼未来。近年来,山西省坚持每年举办一次35岁左右的青年党外人士培训班,共培训青年党外人士500余人。通过培训拓宽了选人视野,发现了一批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毫无疑问,这些青年党外人士将是我省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
  加强对青年党外人士的培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为了全面提高青年党外人士的素质,帮助青年党外人士顺利成长,特别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因材施教,增强针对性。二是要树立“使用也是培养”的观念。三是要有意识地为青年党外人士成长铺设台阶。
  加强青年党外人士的培养教育,要坚持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在做青年党外人士的思想工作中,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维护各界青年党外人士的合法权益,在维护他们政治利益的基础上,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物质利益问题。
  加强青年党外人士的培养教育,要建立健全必要的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山西省从工作需要出发,建立了“五个一”的工作机制。这就是,每年召开一次恳谈会、一次履职情况汇报交流会、一次参政议政评议会,每年交一份思想汇报,每年与有关部门到重点培养的青年党外人士所在单位进行一次考察走访。实践证明,“五个一”的工作机制,不仅有助于全面地、动态地培养、考察和教育青年党外人士,而且对于整个党外人士队伍建设和培养使用具有借鉴意义。(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