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出历史的青岛教会学校

2008-12-28周兆利

青岛画报 2008年3期
关键词:德华教会书院

周兆利

触摸青岛教育的历史,教会学校曾有的脉动清晰可及。作为近代教育的两大主脉之一,由西方教会在青岛创办的教会学校,虽已淡出历史,但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依然活跃在今天;而那些典雅,古朴,充满了异国风情的校舍建筑依然见证着这些学校的沧海桑田。

19世纪末的青岛,文化设施甚少,学龄儿童于私塾里聆听的依旧是老师的子曰诗云,埋首苦读的是八股讲章,现代学堂的朗朗书声离这里似乎依旧遥远。

而在青岛周边,即墨、胶州、平度,早在青岛开埠之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教会就已挟裹着现代文明的优势,开办了诸多学校,塑造着母体外的另一个文化体系。

青岛地区最早兴办的教会学校当推平度的知务学堂。1895年,基督教南美浸信会谢万喜、张义集夫妇在平度城西关钦德堂民房开设1所小学,至1902年又先后建立了知务学堂和义集女校,如今已经发展成赫赫有名的平度一中,

1897年德国强租青岛,山东半岛的西教格局始生剧变,西方教会学校随之大规模阑入、兴起。

近有烟台,远有上海等城市的借鉴,德国殖民政府对待西方教会学校,不再仅仅视为传播上帝福音的副产品,而是作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一环,与公立学校一起,共同建构青岛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占领伊始,就根据绝对平等的原则,大力支持教会和教育事业,无论是在建筑用地还是经费上,胶澳当局总是给予莫大的支持。

青岛港和胶济铁路建成,沟通内外,西方教会纷至沓来。1898年起,鲁南天主教会、柏林传教会(信义会),同善会,美国长老会、基督教青年会先后在青岛开辟教区,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开设幼稚园,现代学堂、西医院推介传播西方文化,渐有凌驾传统书院,私塾而上之趋势。据统计,在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市区的教会小学不下16所,教会中学8所,其中就有德华、礼贤、文德,圣功,崇德,明德等知名教会学校,几占青岛近代教育的半壁江山。

德华学校是德国柏林传教会(信义会)传教土昆祚于1899年创办,青岛市区最早的教会中学。该校建在一块总督府无偿拨付的地皮上。按照收生100人规模的设计,学生寄宿,房间较小,每两人一间,教室则宽大漂亮。开设课程包括古汉语,汉语作文练习、历史,地理、商业簿记,几何学,博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德文,宗教信仰、唱歌和体操。这所学校后来还设立了女子学校和神学院,除了培养牧师,还为当地培养急需的教师和翻译人才。至1901年底,就培养了500名翻译人才,分配到总督府各行政部门、华人连队和德国远征军中任职。一部分中国老百姓也走进这所学校,接受德语培训,寻找商机。据殖民者自称,“中国老百姓对于学校工作十分支持,表现之一就是,他们在教堂中为建设高级德华中学捐款达1Q45元”。1914年德华学校因日德战争而停办。

初名礼贤书院的礼贤中学,是青岛历史最悠久,也是中国少有的几所百年名校之一,由同善会传教士卫礼贤创办。不同寻常的是,位于上海路的这所中学,虽为教会学校,但并不以宗教传播为主。西式楼房渗透了浓重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群落式的四合院布局,增加了无形的亲和力。这是一个包括教室,宿舍,实验室、藏书楼,运动场和网球场一应俱全的学校。建校初期只有学生30人,不到三年生员增长三倍还多,1902年山东巡抚周馥访问礼贤书院,给予报考山东大学堂的某种优惠,书院名声鹊起。学校初分两部制,新校舍落成后,调整为三部制。1903年,书院增设商务技术课,以德语口语作为授课的重点,此外还为培养中国官员和教师开设了一门科学技术课。初级部招收30名学生,中级部97名,学成后可以报考德华大学;教师部招收6名学员。由于教学质量上乘,生员日广,全国30多个省份均有学生来此就读,尤其是1905年废除科举以后,官宦子弟慕名求学者踵接而至,声名远播。适应华夏新学的勃兴,礼贤书院还开办两个女子学校,其中一个以卫礼贤的妻子名字命名,叫美懿书院,是青岛第一所招收女生的中学,这是一个强调基督教传统的女子学校,对学生进行家政教育,并培养女教师。辛亥革命前后,世风大变,该校改名淑范学堂,开始转为向“中国名门闺秀普及德意志语言文化,同时废止一切宗教宣传”,学生人数更是飙升猛进。德华学校与礼贤书院仅一街之隔,两校竞争激烈。

1914年以后,青岛的教会权势转移,由德而美,美国教会学校成为主流,在美国文化输出的地图上,作为进入中国的门户,青岛绝非可有可无,明德,圣功,文德,崇德等学校均扯不断与美国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近代教育主脉之一的教会学校,究竟为青岛现代教育带来什么影响7根据《胶澳发展备忘录》所载各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早期普遍有重外语,轻中文,重古文,轻白话的倾向,教会女子学校尤其如此。文德女中,崇德中学,圣功女中三校更把宗教科目列为必修课。上世纪20年代初每天1节,1928年以后就改为每周2至4节。教会学校每日清晨做“早礼拜”,全校师生按规定都要参加这一仪式,先读经,再祈祷,再由校长宣布当天的重要事项。每周三晚上教职员要参加宗教集会,名为查经班或祈祷会。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通知教会学校一律不得把宗教科目列八课程表内,各教会仍把宗教活动放在课外进行。

淑女教育是当时教会女校的主要课程。美懿、圣功、文德三所女子中学均设有家政,缝纫,美术、烹饪4个学科,圣功女中家政课由美籍修女担任,讲授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家事知识。缝纫课低年级由中国教师担任,高年级由外国修女兼任,如何选择衣料,制织衣服均被列入教学内容。烹饪课在设备齐全的厨房里实地操作,教做西点西餐以及中国糕点名菜。教学内容为食物的营养、菜料的搭配,烹饪与应酬宴请等等。美术科以配色和设计为基本要求,并进一步要求运用美术布置房间、装饰客厅。此外,许多教会学校重视音乐教育。圣功女中,文德女中和崇德中学除每周两节音乐课外,还在课外活动时开设音乐选修科。校方聘请音乐造诣较高的中国教师任课,并请外籍传教士担任指导,挑选乐理基础好,悟性高的学生参加,教材多是宗教诗歌,潜移默化中渗透宗教教义。

教会学校带来宗教文化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科技,卫生。音乐,舞蹈、体育,更有异于我们本土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早期教会女校开启青岛女子教育的先河,妇女解放由此启蒙。我们城市所具有的音乐禀赋,体育基因,无不与这些学校息息相关。而一些教会学校培养的人才,则创造了一段历史。王献唐,这位毕业于礼贤书院的学生,收藏图书,从事考古,研究目录学,为购书不惜典当衣物,创办中德学社,交流中德文化。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整理、收集和研究齐鲁文献,文物。七七事变后,变卖家产并借资金将大批珍贵文献图书运至四川,使齐鲁文化精华得以保存至今。周叔弢,前清山東巡抚、两江总督周馥之孙,协助其父周学熙创办北方最大的民族企业华新纱厂,捐资筹建湛山寺,成为北方最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年轻时潜心收购我国散于乱世的历代古籍和文物,共收藏善本四万多册,文物一千多件,史学价值、文物价值难以估量,最后无偿贡献给国家。陈秉聪,新中国两院著名院士。早年求学礼贤书院,为我国机械制造事业贡献卓越,至今杏坛不辍,下自成蹊。

1952年,在收回教育主权呼声中,青岛的教会学校走完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历史化为城市的背影,渐行渐远。

猜你喜欢

德华教会书院
拔杂草
奥本大学:一个教会你热爱生活的地方
画与理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收工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测谎器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What I've Learned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