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哈雷
2008-12-25赵艳
赵 艳
哈雷戴维森在青岛的第一家专卖店开业了,各路雄鹰齐聚现场,驾驶着哈雷机车庆祝这个重要的时刻。一时间,震耳欲聋的引擎轰鸣声、金属的质感、优美的线条、迷惑的颜色、甚至烫人的V型发动机排气管,无一不在满足着男人对力量和自由的物化想象。
哈雷,是与可口可乐、迪斯尼等一起连续多年跻身于美国十大最著名的品牌之一。自1986年上市以来,就以年均收益率仅次于微软的42%,占据全球重型摩托车市场30%的业绩书写了美国传统制造业的传奇,高擎着美国精神的大旗。
1903年,William Harley和Davidson三兄弟在密尔沃基创建了著名的哈雷戴维森机车公司。从那以后,代表着激情、冒险、自由和美好时光的哈雷摩托,几乎成了全世界男人们梦寐以求的玩具。但有谁能想到,如今叱咤风云的哈雷戴维森,它的第一辆摩托车居然是在一间小木屋里“攒”出来。车身的化油器是用一个旧罐头盒改装而成,汽油则是从隔壁的药店里买来,最高时速不超过7英里每小时,连小山坡也不能爬,充其量是一部装上了发动机的自行车。虽然简陋,但这部机车的诞生却代表了美国人最初的开拓精神。一次次地改装中,动手能力超强的美国人逐渐造就了今天哈雷独具个性的文化特征,从而维系了哈雷在100年发展历程中跌宕起伏却没有退缩的生命轨迹。
走遍世界各地,你会发现没有两辆完全相同的哈雷,因为车主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个性任意改装和打造心中的哈雷形象,然后穿着带有哈雷标志的外套、腰带、皮靴,身上再纹有花花绿绿的哈雷图腾,驾驶自己的哈雷在轰鸣中驰骋而过。尤其是二战后,那些在战场上与哈雷协力杀敌(哈雷曾经获得过美国军方最大的订购单)的退伍军人们,他们无法在和平年代里找到当年的抱负和信心,于是曾经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哈雷就成了怀旧的暗语,寄托了退伍军人们内心深处的爱国激情,他们也成为哈雷最忠实的支持者。在美国的开发史、科技史、战争史上,哈雷无疑都是载入史册的不可磨灭的徽章。
哈雷经历了战争、经济衰退、萧条、罢工、买断和回购、国外竞争以及市场变幻的重重洗礼,它的传奇式发展总是和特定的历史环境联系在一起。上世纪60年代末期,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等4家日本公司在美国市场上大量抛售外形酷似哈雷,但重量更轻、价格更便宜,质量更好的摩托车,这让哈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随着1969年日本摩托车对美国出口的持续增长,濒临破产边缘的哈雷戴维森以4000万美元,还不足现在资本总额1%的低价把控股权卖给了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直到1981年,哈雷的30位高级经理人才将控股权赎了回来,之后他们直接向美国政府当局呼吁,要求采取关税保护措施,挽救这个“美国传奇”,同时公司也全力以赴开发新的产品。在三年的努力后,哈雷戴维森公司终于夺回失去的阵地,重新获得了美国摩托车行业领军人的地位。1986年哈雷戴维森公司股票上市,从此公司的利润保持着年均增速37%。现在哈雷已经全面收回美国本土市场份额的80%,前总统里根曾经骄傲地将此称为“真正的美国成功史”。
也许外表可以模仿,但哈雷特有的改装特质和文化气质却是其他摩托车花多大成本都学不来的。哈雷车手们永无止境地热衷于改装爱车来展示独特创意,为此哈雷公司也提供了超过5500种原厂机车零配件使之成为可能。各种帽子、头巾、内衣、袜子、夹克衫、靴子、钱包、打火机等各类服饰都让哈雷迷们可以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全副武装。哈雷纯金属的坚硬质地,炫目的色彩,大排量、大油门所带来的轰响,甚至烫人的排气管,都让车迷们疯狂。为了与哈雷狂热、叛逆、不羁的风格相配,他们从此穿上印有哈雷标志的外套、破了边的牛仔裤和粗犷的皮靴,身体上刺着哈雷的标志,也给社会带来冲击和震撼。对他们来说,这甚至比遵纪守法更能表达对美国的热爱之情。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他们如同一群在社会生活中左冲右突的困兽,但最终在哈雷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最执着的哈雷流浪汉迷,也许除了一辆哈雷摩托车就一无所有,但为了一种信仰和理念,他们可以不要工作,任何东西都能舍弃。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热爱摇滚的“嬉皮士”们早已不见踪影。但哈雷迷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1983年,哈雷车主俱乐部成立,使哈雷迷们更加亲密。在此期间,哈雷也在不知不觉中由叛逆群落向主流社会渗透。特别是90年代后,白领人士面临日益增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越来越渴望有一种可以释放和解脱的方式。这时,哈雷就成了首选。扔掉西装革履,穿一身“哈雷服”呼啸而过,如同纵马驰骋,真切地触摸大自然的灵魂,远比坐在密闭的轿车中过瘾。
哈雷形象也不断地出现在银幕中,阿诺·施瓦辛格在电影《终结者》中驾驶着哈雷机车的样子,至今让人回味。除了铁血硬汉,哈雷也深得女人们的喜欢。奥斯卡影后查理兹·塞隆就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开哈雷、吃牛排、烟不离口、喜欢豪饮的女孩。”哈雷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超越了机械本身,搭建起一个通畅、互信的社交圈。哈雷迷有很多共同点,家庭背景、人生经历、兴趣爱好都差不多。因为社会形态和经济条件的不同,在美国,哈雷是中产阶级的最爱,在中国却成为有钱人的专属。中国哈雷车主的形象描述是——有50万到100万的闲钱来购买自己喜欢的休闲品的人,大多在三、四十多岁,事业成功,有着中年人的沉稳、睿智和大度。他们渴望释放自己的阳刚和血性,恰好哈雷具备这样的气质。他们不抗拒时尚,更崇尚有深度的时尚。在文化上,中国和美国的哈雷族群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美国,哈雷只是周末自由旅行的娱乐工具;而在中国,它上升到了信仰的层面。
随着哈雷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近1200个车友会,哈雷会员已经超过了100万,这还不包括在经销商建立之前各地民间成立的车友会会员。哈雷俱乐部就像一张遍布全世界的巨大的网,牢牢地维系着哈雷车迷。
改装、车友会、服饰配件,这一切都构建了哈雷坚固而庞大的文化系统。虽然现在的日本本田依然可以在全球贩卖出近500万辆摩托车,但销量第一的本田却永远无法取代哈雷的地位。反正自始至终都没有被人视为代步工具,聪明的哈雷索性将自己定位在巡航车的领域,而淡化了功能赛车和普通街车的市场竞争。实际上,“巡航车”这个概念就是哈雷最先提出来的。展示、作秀、炫耀、甚至放肆,十足的美国精神。就像从祖父的手中继承了他们的陈年旧马,美国人也继承了久经历史沉淀却丝毫未曾衰老的哈雷精神,并将其文化精髓灌输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In October 2008, the first franchised store for Harley-Davidson motorcycles in Qingdao opened for business. Since being listed at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in 1986, the Harley-Davidson Company, with an annual average return of 42 percent, second only to Microsoft, accounts for 30 percent of the market share for heavy-weight motorcycles worldwide, thus creating a legend for this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out the world, you will never find two Harley motorcycles that are exactly the same, since the owners can customize their motorcycle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personalities. For the convenience of Harley fans, Harley-Davidson Company provides more than 5,500 kinds of spare parts for the refitting. Moreover, Harley fans can arm themselves from head to toe with various Harley caps, scarves, underwear, socks, jackets, boots, purses, and light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re are nearly 1,200 Harley motorcycle clubs, which have over one million members. Like a vast net, the clubs link the Harley fans closely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