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道德与养生观管窥
2008-12-08朱家新
朱家新
(莆田学院体育系,福建 莆田 351100)
儒家伦理道德与养生观管窥
朱家新
(莆田学院体育系,福建 莆田 351100)
通过对儒家有关“仁”、“礼”、“中庸”等核心内容与养生的密切关系进行了阐释,以期说明整个儒家学说有一个自成体系养生健体的学说。其崇扬的礼义道德,可以被看成是构成人的健康之定义的品质,其所追求的齐家平天下,可以被看成是个人健康的结果和促进个人健康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伦理道德;养生
儒文化,即以中国大思想家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人物所创立、形成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之一。自其形成至今两千多年来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
1 儒家的健康观
中国传统哲学从一开始就立足于连续统一的思想方法,从来没有受“身心二元论”的束缚。“四书”之一的《大学》将整个儒家的事业概括为八个相互关联的步骤,其中每个后继的步骤都依赖于前一个步骤,并且也是前一个步骤的必然结果: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正心”和“修身”两个环节乃是内在的、个人的诸环节的总结,也是外在的、社会的诸环节的前提,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儒家所谓的“修身”就是指修炼包括心在内的人的整体,而不是仅仅指人的躯体。正如杜维明先生(1984)所指出的,对儒家来说“我们的身体不是奴仆,不是手段,不是过度,也不是外壳,而是自我的体现”。杜先生特别强调“身体”的“体”字。他认为“体”字在儒家有身体的意味。如“体验”就是“活生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所感受的具体经验”。杜先生从“知行合一”是角度阐释了儒家的体验之学,将体验与浮光掠影的印象做出区分,然后又进一步从身心关系上来考究。以孟子为例,指出儒家学说不讲纯粹的“心知”——在孟子那里,心的内容通过身来体验和体现。孟子的“求其放心”的功夫,也是与其“养气”分不开的。其它依类旁推,“体认”、“体察”、“体证”、“体会”、“体味”、“体玩”、“体究”、“体知”等,也都离不开身体。[1]正是基于上述对身心关系的理解,《大学》把正心和修身看作相互紧密关联的两个环节,并指出正心乃是修身的关键。
儒家的这种身心学说,在传统中医理论和实践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中医的病理学理论就把喜、怒、哀、乐、悲、恐、惊作为导致疾病的七个内因与风、寒、暑、湿、燥、火六个导致疾病的外因并列。凡是中医都知道喜伤心,思伤脾,哀伤肺,恐伤肾,怒伤肝。因此中医往往会超出对病人的生理状况的关注,而注意到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并将它们也看作整个个人的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中医往往把正心看得比外在的药物和针灸治疗更加重要和根本。如西汉的中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所云:“精神内守,病从安来?”“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2]如唐朝儒医孙思邈所言:“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诊侯)。这里医人比医病高一个等级,就是因为它把包括心在内的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整,而不是就病治病,象贴护疮胶布那样,等到有了伤口,才在受伤处贴一下。至于“上医”那就更进一步把个人的健康和国家社稷的兴衰联系起来了。
2 儒家的人伦与养生
人际关系的和谐向来是中国文化价值系统中最高的目标,所谓以伦理治天下的意思即在此,儒家社会理论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中建立和谐的世俗秩序。其实,这可推源到儒家的社会理论。儒家的社会理论主要在人间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这个社会秩序的基本骨架是伦理。儒家学说的基本假定是生存在各种的关系上的,此种关系就是种种的伦理,可见这一层次和谐意义的重要性,而我们在这里则可延伸来说,只有在和谐均衡人际关系的情景中,个人的健康才有较稳定的保证。
礼是古代圣贤们关于何为适当中和的经验和睿智的结晶。到先秦时,中国已经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繁复的礼节系统,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针对各种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关系,各种不同的场合,都有相应的礼节告诉人们何为合适的举止。如果说修德,以德为本是儒家、佛家、道教等所共有的养生术,那么对礼的重视则是儒家养生术的独到之处。传统的礼节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规范。
在儒家看来伦理道德决非仅仅在于根据某种道德原则或律令做出善的决断和行为,或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恭行礼仪,或心智上的获得道德良知和心性上的培养德行。它是直接关系到道德主体的整个人的身心的修养和实践。这种实践对身体的影响是“气”目的和效果的重要的内容。通过道德实践道德主体能培养起至大至刚之气;此气先充塞于体,然后发放外溢而充塞于天地之间,以至于进入“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章句上)的境地。所以应当认为,以孟子为主要发端的这一儒家养气理论是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
儒家的养生观还体现在人与良好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大学》的八个步骤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按照儒家的学说,优越的社会环境还是要从个人的“格物致和,修身养性”做起。在儒家的修身养性中,“仁”字占有中心的地位。孔子一语道破了仁与健康的关系:“仁者寿”。汉董仲舒解释说,仁者之所以寿,乃是因为他们“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循天之道》)按《黄帝内经》的说法,“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戒色、戒斗、戒得”均是养护人之神,也就是人的生命之本的方法[3]。
备受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中者,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中庸章句注》)“致中和,天地立,万物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其后宋明学者对这些观念解释颇多开拓,其中吕坤在他的《呻吟语谈道篇》说得最详尽:“中之一字,不但道理当然,虽气数,离了中也成不得。寒暑灾祥失中,则万物殃;饮食起居失中,则一身病。故四时各顺其序,五脏各得其职,此之谓中,差分毫便有分毫应验。是以圣人执中,以立天地万物之极。”中和平常,不走极端,不离开一个事物本身及其与他物的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中庸的尺度很难把握。孔子也意识到,事物随时都在变化,在不同的情况下,中和的分寸也就不同。对于常人来说很难适从。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极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循礼。“复礼”是孔子关于如何为仁的一个重要的教导。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中庸的原理则在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占重要的地位。如何调节人体的阴阳、寒热平衡就是中医学对中庸原则的应用[4]。
当然,在儒家看来事业远远不止为个人养生健康。孔子关于“仁”的论述绝大多数斗要求人不自私,要求人关心他人,服务于社会。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用“爱人”和“恕”来说明何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倡许多本质上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德,如“忠”、“孝”、“信”等。如杜维明先生所说,儒家“修身(或说养心)的方法不是以个人的中心的‘小乘’道,而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大乘’圆教”。[1]孔子甚至于提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孟子也说,“生,亦我所于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儒家的上述道德要求与养生无内在联系。相反,可以说在儒家看来,这些品德对个人健康至关重要,倡导这些品德也是儒家养生法的前提要求。
儒家的人伦与养生的关系,在哲学上也意味这有关道德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将可望由此得到解决。因为它说明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经验地证实的,而非只是主观好恶或纯粹由信仰支持。不过这种经验证实却必须建立在个人修炼的基础上,仅仅靠一般的感觉经验是无法达到的。这也说明中国古代思想家们为什么很少去论证他们的结论,而提出只是言简意赅地给出一些论断和教导的原因。[5]因为这些论断和教导本来就是无法仅仅用一般的理性方法去论证的。如晋代的葛洪虽然先儒后道,但他在成为道士之后,仍未放弃儒家的基本养生原则。他以自己长期的修炼经验,给后人如下的忠告:“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求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抱朴子·内篇》)
3 结语
以上论述和分析在于从养生健身方面来看儒家的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儒家思想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养生健身的理论。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其养生健身的内容是与其别的多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的。对儒家来说,养生健身不只是维护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以使人走向至善的永无止境的历程。这个历程也不是仅仅由社会契约、法律和道德责任所外在地捆绑在一起的个人所独立进行的。因而,个人的健康活动与个人为他人和为社会的完善所作的活动是同一的。另一方面,应当指出,养生健身的内容也远远超出儒家所倡导的正心诚意的体系。导致人体疾病的种种因素不能仅仅归结为心不正意不诚。
[1] 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化转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 倪培民.A Qigong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J].Journal of China Philosophy,23.
[3]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4] 林殷.儒家文化与中医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 陈荣捷: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Prine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ResearchingontheConfucianEthicandPreservingOne’sHealth
Zhu Jiaxi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Putian University,Putian,351100,Fujian,China)
The article explain on that preserving one’s health is nearly contact with the core thought of Confuciansm which humanity,manners,middle of road.The arms are to explain that the Confucian is a fully grown system of preserve one’s health,it’s uniform family and peaceful country are as a result of preserving one’s health,and it’s a condition of promoting to preserve one’s health.In addition,the article compares Chinese with west from philosophy,to probe into meaning of philosophy Confucian of preserving one’s health.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Confucian;ethic and morality;preserve one’s health
2007-06-23
朱家新(1966-),男,福建莆田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