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保,一场没有终点的赛事

2008-12-01黄胜利

自然之友通讯 2008年5期
关键词:空气质量污水北京市

黄胜利

编者按:北京市自1998年正式提出申办奥运以来,在环保方面累计投入1200亿元,连续实施了14个阶段、200多项治理措施,空气质量连续九年得到改善。据初步统计,此次奥a运工程中国采用了190多项环保项目,在本届北京奥运会中,高科技所带来的节能环保项目让世界瞩目。北京在本次奥运会中为改善环境作出的努力,为北京留下了一笔可观的奥运环境遗产。但是,那些短期的改善措施终止后北京的环境质量是否将反弹?而那些长期措施,比如一些企业的关停及限产,又是否同当前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会给经济的发展造成透支,从而让民众为此买单?对此,有专家指出:“产业结构及规模、城市人口与生态相协调才是建设‘生态城的核心。”

“感受奥运的‘节日气氛,漫步在北京街头,北京空气一下清新了许多,也干净了许多,顿有与奥运前大不一样的感觉。”这是笔者在奥运期间听到身边朋友反映较多的感受。

践行绿色奥运

除此观感外,此次奥运会节能亮点纷呈。“鸟巢”——北京奥运的国家主场馆,其使用的水大部分来自经过处理后的雨水,电则是由自身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提供,就连场馆内的温度,也可由安装在场馆内的地源热泵吸收土壤中的能量来调控。

同样引人注目的另一奥运场馆——国家游泳馆(“水立方”), 其3万平方米的屋顶可将雨水100%收集,仅一年收集的雨水就相当于100户居民全年的用水量,此外,“水立方” 还可收集洗浴废水7万吨、游泳池用水6万吨。

北京奥运会期间,50辆锂离子电池纯电动客车在奥运村内环线等三条公交线路上运行; 25辆混合动力客车在奥运公交专线上运营;75辆混合动力轿车编入出租车队运营;20辆燃料电池轿车作为赛时公务用车;3辆燃料电池客车在公交线路上进行为期一年的示范运行。此外,在奥运场馆间还有320余辆纯电动场地车服务。

这些仅是本次北京奥运会节能环保的典型代表,据初步统计,此次奥运工程中,中国采用了190多项环保项目,在本届北京奥运会中,高科技所带来的节能环保项目让世界瞩目。

8月13日,奥运赛事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专程来到奥运村,代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为奥运村颁发绿色环保金奖“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金奖”,这似乎对中国政府在此次奥运会的环境保障工作表示了首肯。

国际奥委会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奥运环境专委会,开始把环境问题和奥运会结合起来。自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几届奥运会,包括洛杉矶、汉城、亚特兰大、悉尼等奥运会都采取了减排措施。《奥林匹克宪章》还增加了环境保护条款,申办城市开始纷纷提出了“绿色奥运”理念。

此次北京奥运会也不例外,“绿色奥运”也作为北京奥运会口号之一,为此,北京市自1998年正式提出申办奥运以来,在环保方面累计投入1200亿元,用于防治烟煤型污染、机动车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以及生态保护和建设等方面,连续实施了14个阶段、200多项治理措施,空气质量连续九年得到改善。

2000年至今,北京城区已经建成了高碑店、清河等九座污水处理厂,目前还有北苑、东坝等五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城区年污水处理量从 2001年的3.2亿立方米提高到2007年的8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由38%提高到92%。同时,在郊区卫星城建成了31座中型污水处理厂,在村镇建设了 487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每年可处理污水1.4亿立方米。

全市六环以内的河道已基本治理完成,达到水清、岸绿、流畅,基本实现了“三环碧水绕京城”的目标。每年集中向河道补充清水、雨水和再生水,同时在清河、潮白河、北运河等河道、湖泊上建成了10项水体循环工程,将下游河水用管道提升到上游,努力使河水流动循环。

北京奥运的环境保障也“波及”北京周边省市,为配合奥运,周边五个省区与北京签署了共同保护环境协议。山西、内蒙古等六个省市都要在燃煤污染治理、火电厂脱硫和脱硝,以及建材、水泥、化工、钢铁等行业污染方面加大力度治理,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

环境上了新台阶

然而,自今年年初,北京奥运期间的空气质量问题仍遭到西方质疑,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出现美国奥运长跑运动员尝试使用面具的报道,这一切,将中国政府七年的奥运会筹备工作推向了检验台。

时间追溯到北京申奥时,中国政府曾对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作出过庄严承诺:一是每天北京市要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进行监测。二是要致力于北京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三是在奥运会期间,这四项污染物的指标要达到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也即保障北京奥运会期间空气质量优良。

在今年两会期间,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表示,目前前两项承诺已经兑现,第三项承诺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标,虽然有了明显的下降,但是还没有达标。

为此,北京市在奥运前夕,关停了北京的大型建筑工地,并于7月20日,对北京市内机动车实行单双号限行政策。

奥运会期间,北京、天津和河北的部分地区,对一些企业实行停、限措施。山西、内蒙古和山东也要根据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对燃煤污染进行适当限制,实现六省联动来保障北京的空气质量。

8月19日,即奥运会的第11个比赛日,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以8月以来北京的空气质量,兑现环境承诺越来越没悬念。15日到19日,北京空气质量连续5天一级优,而19天10个一级天的成绩已经刷新了十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绿色奥运已在我们身边,绿色北京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后,我们将继续上台阶,而不是从这个台阶上退回来。”杜少中表示。

不少环保人士表示,北京在本次奥运会的筹备工作中,为改善北京环境作出的努力,为北京留下了一笔可观的奥运环境遗产,北京也由举办“绿色奥运”演绎到了建设“生态北京”。

本月初,环境保护部污染控制司司长樊元生,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的“中国环境污染防治与减排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奥运会之后我国还将继续加大北京市的环保力度,继续整治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继续沿用奥运期间所采取的成效明显的措施,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还会利用奥运这个机会,推动区域性的大气污染整治。

后奥运时代,带给北京的除了改善了的环保基础设施外,留下来的还有人们环保意识的改善,然而,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随着残奥会的结束,北京的建筑工地将再次全面开工,机动车也可能取消限行全面上路,除此以外,其他的一些环保举措是否又会回到奥运前,这将是一个考验。

8月23日,奥运会倒数第二个比赛日,北京城市运行保障新闻发布会在BIMC举行,会上,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这位奥运会期间焦点新闻发言人针对记者的相关提问表示,奥运会期间的临时减排措施将会以一定形式固定下来。自此,北京环境的走向,成为后奥运焦点问题之一呈现到民众面前。

自七年前申奥成功开始,北京奥运会筹备战便开始打响,环境作为筹备战役中的一个重要战争,从开始之际,便牵动中国政府的神经,并耗费其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之后,2008北京奥运会环境的保障已然上升到政治高度,为确保奥运会期间北京环境达标,经受住国际考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北京环保任重道远

“毋庸质疑,众多举措中包含着大量的短期行为。”众多环保相关人士如此表述。

“机动车限行,部分带来污染的企业停产、限产,大型工地奥运期间停止施工等,这些举措无疑都是短暂行为。”奥运空气质量保障研究课题组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说。

对于这些所谓的短期行为是否能作为常态固定下来,朱彤表示,一些跟奥运施工场地有关的排放因奥运会的结束也将结束,但一些污染企业奥运会后将恢复生产。至于对于空气质量影响最大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朱彤认为,政府还未表明奥运会后是否恢复机动车的全面出行,这得取决于民众的意愿。

“奥运会后,空气质量肯定比不上奥运会期间的水平。”朱彤表示,这一点是必然的,但也不至于反弹到比奥运会召开之前还糟糕的局面。

经过多年来的奥运环境筹备工作,政府实施了一些促进北京环境好转的长效举措,如首钢整体搬离北京,公交线路的完善及机动车排放标准的提高,推动区域性的大气污染治理,一些企业加强了排污控制设施的安装及使用等。

“然而,一些看似为提高北京环境所推行的长效举措,恐因奥运的结束而也成为一个短暂行为。”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表示,环境设施的建立及使用,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是一个过程而不仅是一个节点。

此次奥运,北京建立了大量的污水处理厂,其污水处理率也超过了90%。“如此高的处理率,其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成本,是否能在奥运会后达到平衡?由污水处理所带来的污泥处理问题也将出现,如解决不好将产生第二次污染。”傅涛提出了系列担忧。

对于一些企业的关停及限产,傅涛也表示,这是否同当前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否会给经济的发展造成透支,从而让民众为此买单?

面对后奥运北京环境的走向,北京市政府在奥运会还未结束之际,便对外表示“继续上台阶,而不是从这个台阶上退回来”,并提出建立“生态城”的宏伟目标。

朱彤表示,“30多万辆未达国家排放标准的黄标车、每年新增的几十万辆机动车,这些都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行业排污标准的提高及落实标准的执行力,也尤为关键。”

曾工作于北京市环保局、对北京水资源异常熟悉且颇有研究的王建,对未来北京的发展表示了他的隐忧,奥运后,北京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设“大北京”的规划将北京的发展外延进一步扩展,而“水将成为最关键的瓶颈”。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按北京人均用水量近300立方米的标准,北京可容纳1800万人口,然而这一标准并未包括生态用水。

王建表示,海河流域作为一个整体缺水的流域,将是大北京未来发展之路的最大障碍,河北等地最终也难以维系北京的发展。

三环碧水绕京城、大量污水处理厂纷纷建立等,“这只能是治标之举”,每年14亿吨污水的治理终将难以解决问题。面临缺水,北京的河道将会干枯。

“环境内在的优化,产业的升级,这才是解决问题关键。”傅涛说。

“产业结构及规模、城市人口与生态相协调才是建设‘生态城的核心。”王建表示。

猜你喜欢

空气质量污水北京市
乌海市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污水罐坍塌
二氧化氯消毒在城北污水厂中应用
黑皮游戏大迷宫
污水大战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
《北京教育》杂志理事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