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说话者年龄与性别对COULD情态类型的影响
2008-11-18王鹏
王 鹏
[摘要]情态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情态类型受说话者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英汉翻译中,这种影响是否在原文和译文中保持不变,这是我们着手调查的问题。具体来讲,研究选取Harry Potter及其汉语译文作为语料库,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情态系统为理论指导,运用WordSmith Tool s及SPSS统计工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OULD在原文中没有“经常”的意思,但是在译文中却被翻译为“经常”;译者更倾向于将成人说话者表示“可能”的COULD情态用“情态操作词”、“情态副词”来翻译。
[关键词]情态;情态类型;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3-0119-09
一、引言
本文旨在调查一种因素——说话者年龄与性别对情态类型的影响——是否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不变。换言之,即在英语原文中说话者年龄与性别是否对COULD情态类型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在其汉语译文中得到体现。针对这一出发点,我们选取了HarryPotter第一册至第三册及其对应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译文作为语料库,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指导,运用WordSmith Tools(3.0)及SPSS统计工具,进行了深入的语篇分析与统计研究。
二、选题动机
情态指说话者对所说话语涉及的可能性与职责进行的判断,说话者是理解与诠释情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那么,翻译过程中这种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它在原文和译文问是否保持不变,这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具体来讲,我们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这个论题的。
首先,翻译研究与语言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翻译是研究语言学的活语料;另一方面,所有的翻译都潜在地基于一种语言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翻译就是语言学理论的实际应用。目前,已有许多翻译研究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例如,House将韩礼德的语域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用于原文与译文的语篇比较。Baker从语言学的各个层面——词、词组、语法、主位结构、衔接、语用——来分析翻译的对等。以上研究大多是在语篇意义上进行的,对于人际意义,尤其是情态在翻译中的转换,目前还相对较少。虽然Hatim&Mason曾对人际功能的翻译有过讨论,但研究只是基于一些翻译的实例,尚未在大量、系统的翻译语篇中进行。所以,我们选择了人际意义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情态类型作为研究重点。情态类型主要有“可能”、“经常”、“职责”和“倾向”四种类型。“可能”表示对于交换的信息不是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经常”指信息“有时”是肯定,“有时”是否定。“职责”表示交换的货物与劳务“被需要”,即被“命令”提供某种货物和劳务,“倾向”指“想要”,即“主动提出”提供某种货物和劳务。
事实上,情态系统在传统语法中已有相当的研究,但它们多数归在英语动词与助动词一类。为了更好的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并避免纠缠于情态系统在原文中的实现问题,我们选择了COULD作为具体研究、分析对象。
此外,在语料方面,我们选择了儿童文学作为分析语篇。儿童文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都与其他体裁不同。而且我们的前导实验,将Harry Potter(第一册)与英国国家语料库书面语的情态表达做关键词①比较,发现它的情态表达要比其他体裁多。另外,我们在影响情态类型的众多因素中只选择了说话者年龄与性别这两个一直被语言学家关注的因素来研究;并且,我们的前导实验也证实了说话者性别直接影响COULD在译文中的翻译。
三、前导实验
为了调查本论题在大规模语料中开展的可行性及探讨COULD在中文译文中的实现方法,确立更为具体的研究方向和框架,我们进行了一个前导实验。
首先,通过WordSmith Tools(3.0)中的关键词程序,我们发现Harry Potter第一册中情态表达出现的频率较为突出。表1列举出部分Harry Potter第一册中前500位的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到,较英国国家语料库书面英语表,Harry Potter第一册中情态表达出现的频率要大得多。
此外,通过对Harry Potter第一册第一章COULD的译文分析,我们发现,除了像“能、可以”这些情态动词可以在中文中体现COULD表达的情态,句尾成分,如“呢、吗、吧”,疑问词,如“难道”等都可以在相应的中文译文里表达出COULD的意义。而且,COULD在英语原文中的情态类型,在译文中可能用其他的情态类型来表达;另外,COULD在原文中只表示一种情态类型,而在中文译文中我们发现它可能由多个情态表达法表达。
四、实验假设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的理论及我们前导试验的结论,我们作了以下假设:
(1)说话者的年龄和性别影响原文中COULD的情态类型。
(2)在译文中,性别和年龄分别对COULD的四种情态类型有影响。
第二个假设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分项:
A,COULD作为“可能”时,在汉语译文中,性别和年龄影响“可能”的翻译方法;
B,COULD作为“经常”时,在汉语译文中,性别和年龄影响“经常”的翻译方法;
c,COULD作为“倾向”时,在汉语译文中,性别和年龄影响“倾向”的翻译方法;
D,COULD作为“职责”时,在汉语译文中,性别和年龄影响“职责”的翻译方法;
之所以在汉语译文中把性别和年龄对COULD的影响分别从四个具体情态方面来考虑,这主要是由于翻译的复杂性造成的。因为在译文中,必须考虑到翻译的因素。如果按照原文操作的那样,即便得出性别和年龄与COULD情态类型的关系,它也可能是虚假相关,很可能是由于翻译这个前置变量造成的相关。所以,必须按照COULD在汉语中对应的翻译,分别讨论性别和年龄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各操作变量的定义
如前所述,我们旨在研究说话者性别、年龄与COULD的情态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否在其汉语译文中得到体现,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说话者性别和年龄,因变量是情态类型。下面我们来具体谈一下它们的操作定义。
(一)说话者
说话者是情态中那个观点或态度被表达出来的人,说话者对于理解和解释情态,尤其是对语篇中的情态承诺、情态责任和情态来源等方面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研究中我们认为,汉语译文的说话者应该与Harry Potter原文中的一样,因为前导实验表明英语原文中的说话者与英语译文中的说话者一致,而且,在情态方面,像说话者这样的特征是一个意义上很重要且不能改变的特征。如果翻译中更改了说话
者,那么情态的意义就随之更改。也就是说,如果翻译原文的情态表示的是哈利·波特的态度,而译者把它翻译成其他人物的观点,那就是不妥当的。
在原文和译文中怎样确定说话者,我们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说话者所处的情景层面。Leech&Short;指出了文学语篇情景的四个层面:作者和读者间的互动、暗指作者和暗指读者间的互动、叙述者和对话者间的互动、人物间的互动。文学中一个简单的交际事件可能从语篇情景的不同层面来分析,每种层面涉及不同的说话者和听者。而且,涉及的人们可能由于交际放在了不同的上下文而随之改变。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设定说话者是在最直接的上下文、语篇的基础情景层面上。第二,根据Leech&Short;,文学语言中的直接话语/思想、自由直接话语/思想、间接话语/思想、自由间接话语/思想没有完全被叙述者控制。也就是说,这四种模式应该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人物的话语。因此,我们也将说话者放人这四种言语/思想方法中研究,而将其他句子的说话者归人叙述者的类别。
说话者性别这个变量只有两个选项:男性和女性。比如,叙述者Rowling是女性说话者,而哈利是男性说话者。尽管《哈利·波特》的性别还远没有这么简单——些人物不是人,比如鬼魂、家庭精灵,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作者的叙述中得到一些关于性别的提示。例如:Firenze这个半人半马的动物,在《哈利?波特》中被指为“他”:所以我们就认为他是男性说话者。关于说话者的年龄,我们只区分两个阶段:儿童和成年。儿童指学生,包括那些即将成为学生的(如Ginny,她在第一册不是学生,但是从第二册开始就成为了学生)。其他所有人物,包括鬼魂、家庭精灵都是成人。叙述者也是成人。这样区分主要是因为学生处于同一个年龄群,他们具有类似的背景知识,而不是学生的人物相对具有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
(二)情态类型
图1是判断情态类型操作步骤的简要总结。
首先,我们判断小句是命题还是建议,在命题中,它又可能是“可能性”类型或“经常性”类型;在建议中,它可能是“职责”或是“倾向”。例外情况是,当COULD作为能力/潜力时,它被认为是CAN的过去时,表示倾向。COULD作为虚拟语气表示假设意义时,它暗含着一个说话者的假设,就是描述的事情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或将来不会发生。它的效果是,在“与期待相反”的前提下,更试探性地、更有保留地表达出可能性。因此COULD在这种情况下是可能性。
(三)汉语情态表达法
HallidayEll指出,情态表达的三个主要方式是情态操作词、情态副词和谓体。表3为Harry Potter第一册至第三册汉语译文中所用到的COULD的汉语表达法。
六、研究讨论
根据WordSmith Tools(3.0)的规则和我们的研究目的,我们建立了用WordSmith Tools(3.0)分析语篇的标记系统,分析了《哈利·波特》第一册全部以及第二、第三册的前25个包括COULD的句子。因为WordSmith Tools(3.0)还不能有效地分析汉语,所以我们只能手工寻找汉语译文中COULD对应的汉语情态表达。COULD的情态类型也是手工来决定的。考虑到我们的变量主要是名变量和顺序变量,分析这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好采用交互表和卡方分析(crosstabs&chi-square;)。因此,下面将总结说话者性别和年龄与COULD在原文和译文中与情态类型关系的编码方案,并进行交互表和卡方统计分析。
(一)COULD的情态分布
首先,我们统计了COULD情态类型的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如表4所示,COULD仅仅在可能、倾向和职责三种类型中出现,它最多用来表示可能性((20),然后是倾向(120),最后是职责(33);而当COULD被翻译成汉语时,则可以被翻译成经常。
(二)说话者性别和年龄对COULD情态类型的影响
COULD的说话者有239名女性,115名男性。其中,274名说话者是成人,80名是儿童。这个情况在原文和译文中都不会改变。那么在翻译原文和译文中,性别和年龄对COULD的情态类型是什么影响呢?
1说话者性别和年龄在翻译原文中对COULD情态类型的影响
为了调查原文中年龄和性别是否与情态类型有关,我们根据COULD在翻译原文和译文中的情态系统总结,得出COULD在翻译原文中情态类型和性别、年龄数据的交互表,如表5。
将表5得出的数据录入到SPSS(13,0)中,下面我们用Person Chi-square检验情态类型与性别之间是否相关,结果如表6所示。
表6显示,Person Chi-square为35.665,其显着性小于,05,所以原文中,情态类型和性别是相关的。
下面我们用Person Chi-square检验情态类型与性别之间是否相关,结果如表7所示。表7显示,Person Chi-square为13.887,其显着性小于,05,所以,在英语原文中,情态类型和性别是相关的。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COULD在原文中,不被译为“经常”,而性别和年龄影响其他三种情态类型。
2,说话者性别和年龄在翻译译文中对COULD情态类型的影响
(1)译文中COULD译为“可能”时,性别和年龄与情态类型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根据表3,列出COULD作为“可能”时,汉语中不同的翻译方法对应的情态类型与性别之间的交互表。这里需要注意,表3一共列出了6种COULD对应的汉语表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谓体动词”、“句尾成份”、“其他”这三个类型的实际翻译并不多。如果完全按照6种类型来归纳交互表,就会造成交互表中期望值小于5的格数多于20%,这是Chi-square所不允许的。因此,为了能进一步得出统计相关结论,考虑到“谓体动词”、“句尾成份”、“其他”这三个类型数量和特点,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将谓体的两个分项“动词词组”和“动词”合为一类“谓体”,将“句尾成分”、“其他”合为一类“其他”。这样,交互表既可以基本表现出COULD的汉语表达的不同类别,又可以基本满足Chi-square对期望值大小的要求。
将表8得出的数据录入到SPSS(13.0)中,我们得出了用Person Chi-square检验COULD被译为“可能”时不同翻译方法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表9)。
表9显示,Person Chi-square为7.283,但其显着性大于,05,所以,在汉语译文中,COULD被译为“可能”时不同翻译方法与性别之间没有显着相关。下面我们用Person Chi-square检验COULD被译为“可能”
时不同翻译方法与年龄之间是否相关,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显示,Person Chi-square为8.679,其显着性小于,05,所以,在汉语译文中,COULD被译为“可能”时不同翻译方法与年龄之间有显着相关。
(2)译文中COULD译为“倾向”时,性别和年龄与情态类型之间的关系
COULD作为“倾向”时,汉语译文中的情态类型和性别、年龄之间关系的交互表如表11所示。
下面是根据Person Chi-square得出的译文中COULD被译为“倾向”时情态类型与性别、年龄之间的Chi-square检验结果。
表12显示,Person Chi-square为6.097,但其显着性大于,05,所以,在汉语译文中,COULD被译为“倾向”时不同翻译方法与性别之间没有显着相关。
表13显示,Person Chi-square为6.097,但其显着性大于,05,所以,在汉语译文中,COULD被译为“倾向”时不同翻译方法与年龄之间没有显着相关。
(3)译文中COULD译为“经常”、“职责”时,性别和年龄与情态类型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译文中COULD被译为“经常”、“职责”时的例子并不多,还不足以用来进行统计分析。译文中,共有17个COULD被译为了“经常”,其中,女性中14处用了“情态副词”来翻译“经常”,男性中有3处用了“情态副词”;成人中有13处用“情态副词”,2处用“谓体动词词组”;儿童中有1处为“情态操作词”,1处为“情态副词”。从表面的数据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说话者的COULD更倾向于被译者译为“经常”,成人说话者的COULD与儿童的相比更多地被译为“经常”。
COULD被译为“职责”时,其中,女性中6处用了“情态操作词”,1处用了“谓体动词词组”;男性中16处用“情态操作词”,2处“情态副词”,2处“谓体”,4处“其他”。成人中14处为“情态操作词”,1处“情态副词”,4处“句尾成分”;儿童中11处为“情态操作词”,1处“情态副词”。从表面的数据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译者更倾向于把男性说话者的COULD译为“职责”,成人说的COULD也较之儿童更多的被翻译为“职责”。
(4)小节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得出,COULD在原文中不被译为“经常”,而性别和年龄与其他三种隋态类型相关。由表5可见,原文中女性说话者比男性更多地将COULD表示“可能”(134>67)、“倾向”的意义(98>22),但是男性则更多地使用COULD来表示“职责”。可见,女性倾向于表示不确定性、几率、能力、“想”、“愿意”,而男性则更多地表达“允许”、“建议”、“必须”。另外,成年说话者比儿童更多地用COULD表示“可能”(154>47)、“倾向”(102>18),但是,儿童和成年人在“职责”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
那么,在汉语译文中,COULD情态类型与说话者年龄与性别之间是否存在类似的关系呢?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COULD被译为“可能”时,性别与不同的翻译方法没有显着相关,但是却和年龄相关。也就是说,译者翻译COULD的“可能”意义时,是体现出年龄差别的。译者倾向于把成人的COULD用“情态操作词”、“情态副词”表达,而儿童则相对较多地使用了“句尾成分”和“其他”。COULD译为“经常”、“职责”时,我们的研究体现出女性说话者的COULD更倾向于被译者译为“经常”,成人说话者比儿童更多地被译为“经常”;译者更倾向于把男性说话者的COULD译为“职责”,成人说的COULD也较之儿童更多的被翻译为“职责”。但是这种结论只是局限于我们的语料库,就目前的数据来说,还不能推广到其他更广泛的语料中。
3,结果讨论
通过原文和译文COULD的翻译特点比较,我们得出:首先,原文中COULD没有表示“经常”的意义,但是在译文中却被翻译成了“经常”。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COULD意义的复杂性造成的。实际上,Hallidaym指出,理论上情态操作词可以表示四种情态类型,尽管“经常”和“职责”要比其他两种更受限制。虽然在原文中,COULD没有表示“经常”,但是根据上下文,COULD还隐含着其他语气,当它被译为汉语时,译者有时就把这种上下文隐含的语气加了上去,从而使读者更加清晰句子在更大语境范围内所处的关系,以及该句与之前或之后的句子是如何推进意义的。比如:He could see the High Table properly nOW,被译为“现在哈利总算可以好好看看台上的主宾席了”,我们看到,译文中加上“总算”这个“经常”的情态,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楚“哈利之前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现在可以好好看了”这个过程。也就是说,就这个句子而言,译者比原文作者更多地考虑到上下文,考虑到COULD在较广泛语境范围中的隐含意义。另外,研究还发现,原文的情态类型不一定在汉语译文中对应相同的类型,甚至有一些句子的COULD在译文中根本就没有直接对应的情态表达。这应该也是由于COULD意义的非单一性造成的。
COULD的其他三种情态类型:“可能”、“倾向”、“职责”,在原文和译文中都有,但是,原文和译文所呈现出的特点却不同。原文中女f生倾向于用COULD表示不确定性和意愿,而男性则更多地表达允许、必须。另外,成年说话者会使用更多的COULD加强不确定性和意愿,而儿童的语气则较为简单,不会过多地限定自己对某个命题看法的所负责程度。在汉语译文中,译者只有在翻译COULD的“可能”意义时,才会体现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说话者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的现象。具体来说,译者倾向于把成人的COULD用“情态操作词”、“情态副词”表达,而儿童则相对较多地使用了“句尾成分”和“其他”。这可能是考虑到成年人可以或是应该应用更加复杂的语法来表示,而儿童的语气则较多地使用简单、直接的语法(如句尾成分)来表达。除此之外,译者并没有体现出COULD的翻译与年龄和性别的显着相关性,虽然描述性数据上显示一定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不具有统计意义。那么,假如译者考虑到性别和年龄对COULD情态类型的影响,并在翻译中体现出来,是否就会使翻译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呢?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七、结语
和所有研究一样,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最好能选择《哈利?波特》的不同汉语翻译版本;应该选择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充实语料库等等。
尽管如此,本文对于翻译研究、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贡献。首先,研究是一个调查原文和译文情态等价的很好例子。其次,研究过程中,我们还总结了COULD在汉语中对应的情态表达,这对于今后翻译工作、翻译培训有很大的帮助。第三,正如Hatim~]指出的,对比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紧密相关。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有用的方法就是通过翻译,而调查翻译过程的一个有趣的方法就是通过分析译者在处理语篇过程中所作的各种决定。本研究中原文和译文的比较本身就是一个对比语言学实践。最后,我们的发现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第一手的分析。翻译本身是一种交流,翻译中原文和译文的比较也是一种跨文化的比较。我们可以从情态系统的差别,进一步引申到跨文化交际的领域。
(责任编辑: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