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记》“白骨精”考辨

2008-11-18宋珂君

关键词:白骨精西游记

宋珂君

[摘要]佛教“白骨观”的修法和理念与《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故事的生成,有很深的渊源。“白骨精”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作者对无常人生的真切感受与形象表达,阐释了放下贪嗔痴慢、超越白骨微尘人生的宗教训诫。

[关键词]白骨精;白骨观;无常;贪嗔痴慢疑;解脱

[中图分类号]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8)02-0092-04

人生处世,到底是富贵繁华,还是白骨微尘,多少圣哲为之迷闷。而《西游记》则用了一个“白骨精”的形象,给这个人生公案下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转语。小说第二十七回用一回的内容,写“尸魔”——“白骨夫人”三次变现为美女、老婆婆和老头儿迷惑唐僧、八戒,导致唐僧、孙悟空师徒矛盾爆发,最终唐僧“恨逐美猴王”的取经经历。以往的读者读至此,多只贬损唐僧凡人肉眼,人妖不分,而为美猴王叫屈。其实“白骨观”的宗教寓意甚深,它是佛教“五停心观”中重要的一种——“不净观”的一部分,是佛教徒对治“贪淫”的基本手段。其在出家僧众中,白骨观为广大教徒熟悉修习,即使在在家佛教徒和道教徒中,人们对“白骨微尘”的说法也毫不陌生。如清代道士悟元子评点的《西游记》,就谈到佛教“白骨观”的修法,“虽小道,亦有可观”,如果依之修行,“可齐一生死,亦为看得透彻,脱壳出世之一法”。《西游记》“尸魔三戏唐三藏”的故事,就很可能从此而来。

一、白骨微尘:人生无常的训诫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的回目,首先写了一个执着长生不老的“白骨”妖魔,这个妖魔和西天取经路上的很多妖精一样,不懂得无常的人生法则,妄图在无常流速的宇宙中贪求身体的不灭——那妖精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道:“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世人总是喜欢走捷径、贪便宜,比如无本万利的生意,是最受青睐的。甚至修行炼丹的,也不愿勤苦禅坐、累积功德,而追求吃唐僧肉成仙的速成之法。为了自己的长寿长生,不惜杀害别人的生命,这就是《西游记》中反复描写的妖魔式邪恶思维模式。如果妖魔们懂得佛教的“无常”观,懂得生命无论怎样长久,都最终将化为“白骨微尘”,则巧取豪夺之徒即使不归心向善,也最起码不会再执着于恶法了。

佛教《楞严经》卷五《二十五圆通法门》中,佛陀有一位弟子优波尼沙陀讲说自己得道的因缘,就是修不净白骨观:“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佛教徒修持白骨观的功德,可以总结为三:一是升起对无常的感受,使人对此世的声色货利之执着松动;二是看到白骨的不净,升起对红尘的彻底厌离,从而断除贪淫;三是证得空性,就是说一切都是不净无常的,同时又是佛性的妙用显现,学人应不取不舍,远离贪嗔,证悟成佛,这就是“空色二无,成无学道”的内容。但妖精的思路与此正好相反。由自私邪恶的利己思维,演化出其细致的谋划:“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威气尚不曾泄,故不敢拢身。”于是设定连环计,试探分化唐僧师徒。

白骨精所变现的三个人物,则是显现白骨无常的一场游戏,所以本回的题目就成为“尸魔三戏唐三藏”。白骨精首先变为一个“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的美貌少女,惹得色心尚存的八戒失了正眼。唐僧迂腐,用些文不对题的规矩,教育了妖精一顿,但最终上当,要吃妖精的食物,幸亏悟空一棍将其打死。第二变,则变作“满脸都是荷叶摺”的老妈妈,一老一少的相貌描写,正要彰显人生无常的道理,催促取经人精进西行的正念。老妈妈被悟空再次打死,唐僧师徒已经将西行问题搁置,专注于“杀生对错”上了,这时妖精变作一个“数珠掐在手,口诵南无经”的老公公,来寻觅母女。倏忽女身、倏忽男身,说明了从无限的轮回来看,人生不但寿命无常,连性别、身份,俱都是白骨无常。所以应该放下执着,回到心性修行的正路,回到西天取经的正途。而唐僧八戒偏偏假戏作真起来,最终执迷不悟,“恨逐美猴王”。这个故事在叙说,对于无常人生的直面,实乃开启出世智慧的一个关键,否则,盲目的慈悲,并不能令众生解脱。同时,它也说明在繁华变迁之中,要一个凡人直面人生的艰难。

对于人生无常的训诫,充斥着佛教大小乘各类经典,但芸芸众生对于“常”的执着又是十分难舍的,比如执着长寿、执着长久的富贵与爱欲,这都源于对于永恒不变之“常我”的执着。佛教认识到,要体悟无常,先要打破“常我”的概念,认识到世法的短暂。正如清凉文益禅师与南唐中主李璟赏花,曾作诗劝诫这位沉湎于温柔富贵乡的帝王:“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佛教对于无常的强调,也并非完全消极,它启示人们面对现实,把握当下人生:“具大智慧者,正当广开巨眼,透穿迷雾,原始要终,直探本源。从而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朝勉夕惕、自强不息。”

二、“白骨观”的基本功能——降服“贪淫”

佛教专门有个修止观的方法,叫白骨观,是不净观的一种。《禅密法要》详细记载了修习“白骨观”的三十多个层次,从观想自身的脚趾骨“极令白净”、“令肉劈去”,到“见足趺骨,白如珂雪”,节节观想,最后将自己观想成一白骨相连之人,“见身诸骨,一一分明,共相支柱”。“白骨观”的基本功能是破除贪欲,尤其是破除人对情欲淫心的执着。

由于佛教认为人的生死执着的根本,乃男女之间的贪恋纠缠,所以“白骨观”的修法十分猛厉。在修持白骨观的同时,还要配合思维无常、空和慈悲观等,从而升起佛教的出世解脱智慧、拓开悲智双运的胸怀。通过系统持续的训练,学人可以逐渐做到“俯仰得度,离诸女色,更不起情,自然超出诸淫欲海”。佛教利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为那些贪欲重的人提供了一个对治方法。这种方法为佛弟子了解运用,也在文学作品中有所表达,象《红楼梦》中贾瑞迷恋凤姐而不得时,和尚就是给了一个“风月宝鉴”,宝鉴正面就是一个白骨骷髅,和尚说这可以治好贾瑞的病症,但贾瑞却淫心不断,去照反面,反面是凤姐的图像,贾瑞因此送了命。这个故事的教诫作用,在于说明过度的贪欲会伤害生命,众生应该对纵欲的害处产生极大的畏惧,这正是陷入贪淫的众生的自救之道。

白骨观的特色,就是“观身不净,生大厌离”,在观想白骨显现的同时,《禅密法要》反复强调对于“不净”的观想,如观想身体如尸体般的腐烂、恶臭、毒虫翻滚,观想身体的血肉细菌离身在前,唯剩白骨,从而“出定人定,恒见不净”。甚至如果说观想白骨更多地使人恐惧无常的话,观想不净,则会将克服贪淫的修行进行到底。白骨观中,正是配合如此猛厉的不净观想,才能够起到完全克服淫欲的作用,使之后的“如实观自心”的佛教智慧启发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西游记》中“白骨夫人”的形象正是包含着这

样一种寓意,小说写“白骨夫人”最后变作老头被悟空打死后现了原形:

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在此迷人败本,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李贽评点本《西游记》在此作宗教家式的点评:“谁家没有个白骨夫人。”由于早期的佛教徒多为男性,所以不净观和白骨观的对象也多为女人,而佛教出世间法的特点决定,在男女问题上保持理性,是证得涅槃解脱最基本的要求。所以白骨精第一次变现的幻身,就是“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孙悟空打死白骨夫人变现的美女后,她罐内的饭菜“那里是甚香米饭,却是一罐子拖尾的长蛆;也不是面筋,却是几个癞蛤蟆,满地乱跳”。这是针对唐僧猪八戒二人贪图饮食的警示:出家人应为法忘躯,如果贪恋饮食美味,则即为魔境。据《禅密法要》说,白骨不净观有所成就后,人不但不会好色,对于饮食也少欲知足,对“饮食男女”这两种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执着破除之后,佛教认为修行才会上路。

三、放下傲慢、同归虚空——白骨观的宗旨

在《禅密法要》中,白骨观修持的前半段,主要强调人身的不净,侧重断除贪欲;后半段则侧重观想白骨流光、白骨与实相的关系,强调净与不净的平等,主张由白骨观人实相观,从而体悟本来解脱的自性,并升起诸佛净土的功德妙用。可以说,白骨观的特色,是通过观想不净,迅速地消除贪欲;白骨观的宗旨,则是要人“悟空”——放下一切对微细“贪嗔痴慢”的执着,回到光明的佛性本然,并转烦恼为菩提妙用。

贪淫之习气,以上已经略作分析,另外在《西游记》第27回,三打白骨精的过程中还穿插了师徒之间的斗嘴辩论,八戒和唐僧的心意懈怠,唐僧和孙悟空互相抱怨、互相贬低,显示出凡人所有的“嗔恨”和“傲慢”习气。尤其是因为“傲慢”,所引发的取经成员之间的冲突。

《西游记》在写白骨精出场之前,着力描写了唐僧和孙悟空的懈怠傲慢:

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由于师徒之间沟通不畅,屡屡冲突,孙悟空又不断炫耀自己花果山为王的逍遥,八戒又不断煽风点火,终于师徒分道扬镳。而最后的分手,与行者自诩己才确实不无关系:

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唐僧发怒道:“这泼猴越发无礼!看起来,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净就不是人?”

人由于自私和执着,懒惰懈怠,横生我慢,不敬师长,不遵圣教,是一种普遍的习气。据佛经记载,这种习气会妨碍人修行成佛。

《禅密法要》介绍白骨观的时候,中间谈到“白骨流光观”和“不净观灌顶法门”。人在观想自身是白骨之后,还要观想白骨放光,转换为光明朗照的佛像,并保持湛寂恬淡的心态。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地将白骨观想成光明,那些无法观光的人,或者观想出光明、却无法长久保持的人,是因为戒律不清净,尤其是“慢习”严重和放逸懈怠的人,“若不精进,懈怠懒惰,犯于轻戒,乃至突吉罗罪,见光即黑,犹如墙壁”。此时急需忏悔,“复当供养恭敬师长父母,于师父母,视如佛想,极生恭敬”。并发愿“以此功德,愿我世世恒得解脱”,若“如是惭愧修功德已,如前数息”,则“还见此光,明显可爱,如前无异”。

唐僧师徒为天魔所乘,责任不仅在唐僧、八戒,悟空也不得无份。西天取经四人小组,本是完美组合,缺一不可,但每个人都自诩为人才,这是导致“白骨精”得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傲慢和懈怠不能使人见佛,只能使人遭遇魔考。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忏悔过错,重新团结,才能取得取经的胜利。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转烦恼为菩提,就可以找到佛法的妙用,如悟空因为有傲慢的习气,才会在之后的三十一回被猪八戒激将,最终回到唐僧的身边;而猪八戒的小心眼儿在紧要关头,也可以脱离私心,体现出激将美猴王的机智;而唐僧的软弱平和,总能在最后表现为面对现实的踏实感,承认自己的人妖不分,号晤空重新结成取经联盟。这时,因为私欲而产生的不和谐,最终因为摒弃私欲而重归和谐,这是佛教理念的胜利,也是小说喜剧美学的最终圆满。

(责任编辑:马胜利)

猜你喜欢

白骨精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我是白骨精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