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后重建中的人力资源机遇与挑战

2008-11-17余仲华

人力资源 2008年11期
关键词:震区用人四川省

余仲华

据国家地震局重新核定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此次地震波及四川省的18个市(州)和甘肃、陕西、重庆等部分地区,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灾人口10D0多万,对地震灾区(以下简称震区)经济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场自然灾害。

现在,受灾地区正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社会各方力量大力支持,热情参与,进展顺利。而要做好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促进产业发展,激发经济活力,人力资源开发是至关重要的。震区目前人力资源状况的特点是什么?震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原则有哪些?震后人力资源开发如何满足当前的形势需要?震后的四川,面临很多人力资源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一、震前震后的人力资源状况

2007年末,四川全省城乡劳动力资源达6152万人,城乡就业人员4731.1万人。此次地震受灾的四川省30个区县中,从人口总体情况看,2007年年末总人口合计为1197万,约占四川省全部常住人口的15%,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从就业人口情况看,根据四川省劳动力参与率以及城乡就业结构的平均水平推算,主要地震重灾区大约涉及近900万就业人口,其中城镇就业人数约为250万,乡村就业人数约为650万人。四川作为一个农业大省,64.4%的人口为农村人口,而在主要震区的农业人口比重为79%左右。因此,此次地震灾害对四川的就业影响范围较大,尤其是农村劳动力。

此次受灾较为严重的是成都、德阳、绵阳三市,在劳动力产业需求结构方面,成都市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二、三产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为29%和66%,德阳和绵阳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第二、三产业用人需求的比重分别为61%和38%。

在行业需求结构方面,成都市50%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9%、17%、8%和6%;德阳市5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3%和36%;绵阳市83%的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0%和23%。

从用人单位看,成都、德阳、绵阳三市企业的用人需求均占90%以上。其中,三市的内资企业用人需求均占7095以上,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成都、德阳、绵阳三市分别约为10%、18%和25%。

据相关部门报告,截至2008年8月14日12时,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86405人;而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报告,震区有组织劳务输出合计168324人,本地就业合计658248人。

二、震后人力资源开发的新特点

地震对灾区特别是四川省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较大,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其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等方面均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人力资源严重短缺

(1)震区人力资源损失严重。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008年B月1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确认69225人遇难,374640人受伤,失踪17924人。重大的人员伤亡,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不可避免地使震区人力资源队伍严重受损。

(2)震区人才中的残疾人比例增大。据卫生部报告,截至2008年8月14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0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92320人,仍有1522人住院,其中四川转移外省市伤员仍住院586人,共救治伤病员3726515人次。震后出现的大量伤残人员,降低了本地区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和就业能力;同时,使震区残疾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3)震区人民的心理遭受了严重创伤。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生命、摧毁房屋,对于生者的心灵也是一次重创。因此,震区人民尚需进行专业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地震给幸存者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的使用与开发,也使心理开发和维护成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4)四川作为全国最大的劳务输出大省,震区特别是农村的有效劳动力大多在外务工,灾后可能短期回流以支持重建,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以不同方式迁到外地就业或居住。因此,地震灾害除了导致劳动力存量下降以外,还会对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产生影响。

2.短期就业需求降低,中长期需求增加

从短期来看,地震灾害破坏了企业的基础设施和生产场所,直接导致震区企业因灾停工、关闭,其恢复生产尚需时日,大量就业岗位丧失或减少;震后某些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不景气,导致一些行业工作岗位暂时减少;失去生产资料而需要安置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人数增加;地震导致对各类学校毕业生需求短期内减少。上述因素使短期内对劳动力的总体需求下降,结构性失业人员增加,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6月末,四川省城乡就业人员4702万人,比上一年减少29.1万人,比一季度减少3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8%,比上一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升0.7个百分点。

从中长期看,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震区经济的逐渐恢复,特别是废墟清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需要大批劳动力,而国家资本的注入,会拉动投资进而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如果按照目前损失的中位值3000亿元进行估计,2007年四川省的劳均GDP(每个劳动力平均GDP)为22204元/人,按此简单估算,重建恢复这些GDP就需要就业人员1351万人,如果恢复重建期为三年,每年平均需要400多万人,考虑到每年仍会产生相当数量的新增劳动力需求。此外,地震重建需要大批专门人才,因此,从一个较长时期看,震区的就业需求会比较大。

3.恢复重建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新需求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迅速涌入震区,显示了我国现行制度在大灾面前卓越的动员能力和难以比拟的优越性。与此同时,这一重大自然灾害也对我国现有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提出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对规划、建筑、交通、卫生防疫、教育、心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紧迫。

大灾之后,震区容易发生各种疫情。由于汶川大地震涉及区域范围较大,加上洪水引发的“堰塞湖”等,震区急需大量卫生防疫方面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同时,震后伤残人员的康复医疗和慢性疾病的医治也会对专业医疗人员有大量需求。

在这次地震灾难中,学校和教师的损失较大。因此,需要积极吸引教育人才,有效解决中小学的复课问题,加快速度补充中小学教师队伍。

重建家园是现实任务,需要对村镇、城市进行科学布局。如何把震塌的房屋建得更牢固、更防震,是灾后重建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对规划师、建筑师以及具有建筑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迫在眉睫。

精神的重建,应与物质废墟的恢复和重建一同进行。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受灾民众受到了很大的心理打击,也包括救援者、志愿者等都需要及时的心理疏导,因此震区急需一大批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干预专家、专业社工等人员。

4.地震带来的社会保障新问题

由于地震发生在工作时段,造成大量参保职工伤亡,导致工伤、工亡、失业、养老保险、遗属待遇、医疗保险待遇等保险支付骤增。而灾后大量停产半停产企业无力缴费,社会保险面临增支与减收的双重压力。其中,矛盾最为突出的是工伤保险。很多地区工伤保险是县级统筹,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有限的基金结余根本无力承担出险损失。

与此同时,医疗保险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国家承担了紧急救治的费用,但转入常规治疗后,医疗保险机构就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此外,在抗震救灾中,国内保险机构对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官兵、医护人员、中国地震局紧急救援队以及新闻记者等人员均有免费承保,也有保险机构为志愿者捐赠保险的,然而,其捐赠对象有一定限制,并非所有志愿者都可以获得免费的保险。因此,如何规范志愿服务,加强对志愿者的安全保障,仍是震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其基础和关键。面对震区人力资源呈现的新问题、新特点以及新需求,必须重视和加强对震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调查与研究,积极为恢复重建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言献策,为灾后重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震区用人四川省
流浪卫星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芦山震区大田坝崩塌发育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用人还需讲原则
强震区软弱地基上承式连拱桥设计总结
成吉思汗的聚才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