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旦
2008-11-14周树鑫
周树鑫
老旦是个黄河北岸的农民。我对那里熟悉而又陌生。
老旦是一个人名,是《无家》里的男主角儿。小说《无家》,作者雪夜冰河。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老旦是个农民。日本鬼子打到家门口的时候,他稀里糊涂地参加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经过钢铁与血肉的较量,老旦杀死、杀伤了无数敌人以及许多战友战死之后,老旦成了战斗英雄。第一次获得勋章的时候,麻子团长粗糙的大手亲自给他授勋,别针穿透军装也刺透了皮肉。那一刻,让老旦刻骨铭心,刺痛感深深地镌刻在记忆里。
老旦是个黄河北岸的农民。我对那里熟悉而又陌生。十几年前,我认识一个小孩儿,他是我夫人家族里的一位小辈亲戚,他的小名叫旦旦。那孩子,长得圆脸、大眼睛,很可爱。从字面上看,旦旦和老旦就取名而言,其含义是一个意思,区别在于年龄的大小。旦旦他爷爷的老家,就在黄河流域,那个有名的泛黄区。后来旦旦的父亲带着旦旦也回到了那里。有一年,我们去探望已经长大,多年没见的旦旦,专程跑了一趟泛黄区。在那里了解了许多当地的事儿。在泛黄区里,农民是不舍得花钱盖好房子的,大水来了,他们跑到高地上躲灾,水退了再回去。盖好房子是不值得的。在那里长势最好的是花生,据说是和那里的沙土地有关。回北京的时候,他们在我们车上塞了一大袋子带壳的花生,不由分说地装到后备箱里,不要都不行。在我印象当中,那里到处是盐碱沙土地,走一圈回来,黑色的皮鞋就变成了灰白色的。
属于老旦的那个年代,生存的本能让一个农民如此这般的转变成了军人。他生经百战,历经磨难。作为军人,他天职就是服从,服从打仗,服从杀人。在职业杀人的战场上,最大的危险就是被敌人杀掉。老旦是无数战死冤魂里最幸运的一位,他九死一生,带着满身的伤疤结束了和日寇的厮杀,最后跑到一个偏僻山村避难。战乱的年代,个人根本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无论战场上的男人,还是战事区里的女人,无一幸免。老旦丢掉了一个相依为命的女人,有泪只能往肚子里流。不得已他再次拿起枪,走向战场。这一次,他面对的则是同宗同祖的兄弟间的残杀,几场战役打下来,老旦再次稀里糊涂的把军装翻过来一穿,摇身变成解放军战士。他掉转枪头,继续着令他厌倦的战争。唯一支撑他的念头,就是回家。家里有他的女人和孩子,家比天大。
属于小朋友的年代,距今不过二十几年,距老旦的年代也不过几十年,而旦旦则过着另一种生活。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命运。旦旦出生在青海,那是因为他爷爷支边(支援西部边疆建设,简称为“支边”),他爸爸就在青海长大成人。后来,他们举家迁回了老家。旦旦读书不多,早早地就走向社会,独自谋生。听说,旦旦成了一名汽车司机,和他爸爸一样的职业。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旦旦一家过着和老百姓一样的日子。那里人口众多,就像当年老旦的父辈一样,当地的人们对男人的命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他们把这个传统沿袭了下来,于是“旦”这个字,祖祖辈辈挂在嘴边。
回家,这个简单的词,是天下出门在外的人们最朴实、最真挚的想法。老旦13年后,第一次回到了属于他的家。然而,仅仅是几个月后,命运安排给老旦的是再次拿起了枪。作为一个老军人,他只有服从。就这样他跨过鸭绿江远赴战场。站在他对面相互杀戮的,这次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一次战役中,老旦被炸飞了,结果他丢掉了一只眼睛、一只胳膊、半片肺叶和两根肋骨。终于,他残缺而归,回到了老家。老旦19岁离家打仗,35岁复原回到他朝思梦想的家,看上去,他更像50岁的人。
随后,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旦的两个儿子相继没了,老婆也随之而去。当老旦用最后的力气,扭断他家忠诚的老黄狗的脖子,一声长哀,老狗绝望的看着主人,血眼泪流,发疯地挣扎了几下,便再无生息。老狗陪葬老旦的老婆——老狗的主人归西而去。剩下老旦孑然一人,悲凉而无助。这时候的老旦,坚定地完成了一次壮举,他把积攒下来的所有纪念章,逐一地别在自己的伤疤上,当别针再次刺透他的皮肉,当他身上挂满了勋章时,他突然感到了久违的幸福感,往事纷至沓来,又转瞬即逝。接着只听当啷一声,老旦手起刀落,一切归于平静。老旦结果了自己的性命,细细算来,那年他不过50岁。
前不久,那边传来消息:旦旦结婚了。我们打听了一下,新房还是建在泛黄区附近,估计他们也舍不得花大价钱收拾房子。看来,这个老规矩被旦旦继承了下来。不管怎样,旦旦丰衣足食,有家有业,过着幸福的生活。而老旦是小说《无家》里的虚构人物,不知道小说原型的实际状况怎样?这要去追问小说作者雪夜冰河了,那又是另外一回子事儿了。
《老旦》讲的是中国农民出身的老兵半个世纪的命运。透过老旦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一段蹉跎岁月,一段难忘的真实历史,并从心底涌起一股悲凉之气。老旦从来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只好稀里糊涂地被权势抛来抛去,苟延残喘,消耗殆尽。最后一刻,老旦让自己有尊严的死去,他赤裸裸的身上除了疤痕累累,还镶满了勋章。他没了家,没了女人和孩子,他甚至什么也没留下。只是,在那块土地上,人们一直用“旦”这个字取名,因为这个名字是从那块土地上继承下来的,那里的人念念不忘,一直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