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园:北京最富活力的科技型总部经济区
2008-11-14孔令斌
孔令斌
2007年,丰台科技园科技产业收入成功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110家企业收入超过1亿元,同时有4家企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数字表明,丰台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为全国第一家提出并发展总部经济的科技园区,总部经济在各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园区每年都吸引超过150批次全国各地的考察团。
丰台科技园已由早期科技工业园的定位,逐步向科技型总部经济区转型,成为了北京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吸纳地和成熟型企业总部进入首都的桥头堡,成为了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总部经济聚集区。
总结这几年丰台科技园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制定阶段性的发展思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丰台科技园产业发展的思路,大体上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中心的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以总部经济理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阶段。第三阶段主要是促进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的阶段。
丰台科技园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大致是1992年到2002年。
1991年11月,丰台科技园批准成立,成为北京市最早的三个科技园区之一,1992年,丰台科技园正式启动建设。九十年代初,科技园区的使命是实现科技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位,主要着眼于科技制造业的环节。丰台科技园初期的定位,就是科技工业园区,通过引进项目、引进生产线来发展产业。但随后,在九十年代末期,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科技工业园区的模式受到了三大难题的挑战。
第一大难题:如何面对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提升。
北京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快速的城市化和更为严格的环保措施,使发展工业的成本急剧攀升,无论从地方政策还是土地价格,发展工业都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同时发现,原来进入园区的制造型科技企业,由于土地预期收益与人员成本的上升,不断将生产环节向北京市外进行迁移,制造业功能的减弱,迫使丰台科技园不得不将产业结构的调整纳入园区重点考虑的问题。
第二大难题:如何解决空间和产业的集约化问题。
在丰台科技园第一阶段末期,原来宽松的土地政策逐步向从紧的政策转变,土地作为经济发展的空间支撑要素,越来越显紧缺。同时工业项目具有投入大,产出低、占地广、转型难等缺点。丰台科技园1992年启动建设的一期,按照科技工业园区的模式,大约引进十余家工业项目,但是有一半产出效益差,而用地规模均在50至100亩,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随着产业发展形势的转变,部分调整的工业,其已经利用的土地和空间,再利用的难度很大。
第三大难题:如何更好地提升园区建设的城市化水平。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丰台科技园逐步与城区连成了一片,但是大片厂区的城市规划,特别是较早时期建设的厂区,与现代化的新城景观反差很大。同时,由于制造业对所在地较弱的产业聚集能力,使服务业很难实现快速聚集,城市化所要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城市功能多样化和景观现代化的目标很难实现,空城、死城现象突出。
丰台科技园发展的第二阶段,以总部经济理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大致从2002年至2006年。
在1999年底,丰台科技园开始思考第一阶段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对园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新的探索。2002年11月份,丰台科技园联合学术界的专家,对园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研讨调研,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发展总部经济的设想,这个设想,为园区,也为全国各地的高新区,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总部经济依靠现代便捷的交通网络和通讯条件,实现了企业总部与制造功能在地域上的分离。借助于这种理论,丰台科技园逐步跳出单纯以细分产业方式发展园区的思路,以功能的划分来实现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大家知道,从产业的价值链角度,一个产业链或一个企业,有着研发、中试、生产、销售以及管理等诸多的功能环节,在工业化的时代,这些功能都在同一个地域上发生,但在现在,交通与通讯打破了传统产业链在同一区域聚集的传统,使一个产业链上的功能在不同区域分布,而又使不同的产业相同的功能在同一区域聚集,以总部功能为主的管理、研发、中试、营销等在一个区域聚集,形成了总部经济。
而在北京等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正在快速推进和形成。丰台科技园抓住这一点,逐步把总部经济的理论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产业规划、空间规划、政策服务上,逐步构建出一套发展总部经济的模式。就产业规划而言,丰台科技园把科技企业研发、管理、营销的功能作为首选,而逐步放弃科技企业制造的功能。就空间规划而言,丰台科技园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总部基地,提供给企业总部更为合理的空间形态。就政策服务而言,丰台科技园逐步构建企业总部政策服务平台,满足总部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要求。
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有效地规避了第一阶段产生的三大难题,产业结构显著提升,空间资源节约利用,企业容纳能力大为增强,城市发展景观大大改善。
第二阶段的五年,由于总部经济模式的引领,成为了园区实现快速发展的五年,园区逐步摆脱了工业园区模式的束缚,成功实现了二期建设,经济规模、建设速度、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到2006年,丰台科技园已拥有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已达到了750亿元,在全国高新区的知名度与地位显著提升。
丰台科技园发展的第三阶段,促进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深度融合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大致从2007年开始。
总部经济的提出与发展,是丰台科技园的一个创造,它对全国高新区和发达地区,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样本。但作为新兴区域的丰台科技园,发展总部经济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难题。
这些挑战和难题集中表现在:一、由于对企业横向功能选择加强,纵向的产业选择减弱,大量传统行业的企业总部进入园区,产业特征不明显,使许多人认为丰台科技园在放弃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总部经济对地区较强的商务服务、文化品牌的需求,迫切要求丰台科技园快速增强配套能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丰台科技园在第三阶段,开始新一轮的探索实践,将总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作为产业选择的重要手段。
一是把企业的科技研发中心放在发展总部经济的首位。
丰台科技园在实践中不断对总部经济理论进行深化。将总部经济的发展规划为企业四大中心的建设,即科技研发中心、决策管理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资本运营中心,特别把科技研发中心放在首位。丰台科技园的企业总部,半数以上具有该企业或该企业集团研发中心的功能,大量应用成果在园区创造实现。当前,园区已有国家级与市级研发中心15家,5家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创造出大量的科技成果,2007年,丰台科技园共计有4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的大量聚集,使园区创新与研发氛围大大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受此影响,一些传统行业的科技研发中心也开始入驻园区,使园区成为科技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的重要基地。
二是把总部经济对于资源的聚集能力作为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
国家火炬计划已经实施20周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由过去的精放型向精细型转变。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以后,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资源环境,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于人才等重大资源的需求,比任何时期都显得强烈。总部经济发展的优势,正是对高端资源强大的吸纳能力,对于人才的吸引能力、对于资本的吸引能力、对于信息的吸引能力,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和整合能力,对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丰台科技园企业总部的增加,使园区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升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三是通过总部经济模式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合作。
总部经济是一种分工经济,本质上又是一种合作经济。企业总部依托中心城市良好的商务设施、文化氛围、人才环境和市场条件,获得更多可供发展的资源。科技制造功能利用所在地成本较低的土地价格、原材料、人力等,降低成本、扩大效益,通过相互分工,中心城市与外围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避免了企业和项目“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这种模式,使发达地区的技术不断向次发达地区转移,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在地理上的扩展。丰台科技园近几年引入的企业,京外企业总部群成为重要的特色,它们在园区设立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国际业务拓展中心,充分利用于北京的资源,反哺发源地,对当地产业结构的提升、技术能力的突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未来,丰台科技园将继续以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利用两者融合带来的高成长性、高生命力、高聚集力、高辐射力,构筑起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和谐的科技型总部经济区。
(作者系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