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研究

2008-11-13操竹霞

总裁 2008年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

操竹霞

摘 要: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水平偏低,交通、信息严重滞后,以及农村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恶习,成为农村少数民族适龄女童失学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所享受的教育机会远远要低于男性,她们长期处于低水平低素质状态,从而世代形成恶性循环。分析了农村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原因。着重从学校个案工作、家庭个案工作剖析农村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并提出社会工作者在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中责任重大。

关键词:少数民族;女童教育;个案工作

1 农村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自然环境因素

在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发达、长期与外界隔绝、思想观念的老化,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再者,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差,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贫困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 笔者走访的乡镇位于周边七乡镇的结合部。全镇总人口3.3万人,辖16个行政村,147个自然屯,20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652亩,其中水田15786亩,旱地45866亩。几年前,镇通往市的还是泥土路,行车也要花上4个小时,一路颠簸弯曲,使得即使有很好的资源可以投资,商家们也因为成本的巨大望而却步。X、Y村距镇又有20公里之远,这么遥远的距离使得村子与外界长期隔绝。进入村子只能骑摩托车,一般的车村民根本没有,村子在半山腰上,路子没有,只能爬山进村。此外,村子的房子一律是土房,能起砖房的少之又少,土房有上下层,上层住人,下层住牲口,几乎每家每户都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上学路途太远,好多女孩子体质较差,家长又担心女孩上学途中的安全,等等实际困难造成该村多数学龄儿童,特别是女童辍学在家。

1.2 社会环境因素

(1)女孩仍被认为是教育的弱势群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表过一份报告指出,全球女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仍然受到很大歧视。教科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认为,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社会经济正常发展。每个女孩生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女童来说,由于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影响,她们已经沦为教育的一个弱势群体。在多子女的贫困家庭中,女童受教育的机会较低,有的甚至完全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

(2)农村中的多数人认为,女孩应该相夫教子,而不该与男性在社会中竞争。

社会由男人和女人组成,少了其中一方社会便不完整了,因此也完全有充足的理由说,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中也是平等的,他们可以做同样的事情,有公平的竞争条件。然而,大多数人,尤其是文化水平素质低的人却认为,社会应该是男人的天下,所谓的“大男人,小女人”才是主流,也应该被提倡。个案09,家里男主人,相对来说较富裕,他和已婚的儿子都在外做生意,田地由女人来操劳。他认为女孩不要太强大,到了一定程度就该停止,因为无论怎么努力,还是要回归家庭,社会还是男人竞争的场所,女人靠边站。

(3)社会政府财政投入不够,教育方法不当。

这个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一直抓不好,超生现象非常之多,计生办每年都要为计划生育工作而忙碌,可效果甚微。政府为教育这一块的财政投入不足,使得教育发展缓慢向前,单凭老师的力量无法支撑起教育的广阔天空。

1.3 生活环境因素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落后。X、Y村所在的镇又是个革命老区,经过战争的洗礼和摧残,人民生活水平偏低,各项教育基础设施仍不完善,教学设备简陋,师资极度匮乏;小学教师通常是身兼数职,学校老师们身兼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多门功课是家常便饭。学校作为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应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笔者走访当天,正赶上学期期末考试,环顾学校四周,破旧的教室,学生来到学校,除了在教室里学习外,课外活动开展几乎为零。与城里的学校相比,没有阅览室,没有实验设备,没有体育器材和相应的场地,学生在学校就被老师赶进教室里,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这种枯燥沉闷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上学成为一种负担,一种义务。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科学教育的需要,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更不为受教育者接受。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儿童会产生厌学及抵触的现象。儿童教育本应是一个快乐教育的过程,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本应是一个灿烂丰富的时期,但过时的教学模式成了扼杀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元凶。

1.4 家庭环境因素

1.4.1 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优劣决定女童受教育的机遇、质量。X、Y村的村民仍住着古老的土房子,还有一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上,在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接受教育成为一些地区适龄少年儿童奢侈的希望。在此前提下,女童们的教育环境更为恶劣。个案02,在外念大学的大四男生,也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有四个姐姐。他说,村子里一户人家生两三个孩子很普遍,村民大都希望生两个男孩来传宗接代,若生女孩,则会想到抛弃,并再生,直到生男孩为止,没有男孩的家庭是会被人瞧不起的。村子里定娃娃亲的也很普遍,他本人也定过亲。另外,早婚的现象也极为普遍,有的女孩十八岁就嫁人,二十岁做母亲,自身文化水平低自然影响到下一代的教育水平。

1.4.2 家庭硬件环境

家庭硬件环境是指一个家庭所拥有的物质基础和家庭财产,是一个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也越发重视物质方面的享受。物质刺激着人们的追求,素质低下的村民也以挣钱为一生的目标,使得读书无用论又重新抬头。村子是一个贫困村,家庭收入低,每年农民最大的一笔开支就子女学费,可以说,教育的投入已经是农民家庭主要的经济负担。在子女众多的家庭中,女童自然没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个案04,年轻妈妈,两个女儿,大女儿八岁,小女儿四岁,由于贫穷,妈妈南下广东打工,大女儿读书没法监督,成绩很差,对学习不感兴趣。妈妈从广东回来,是想再生个儿子,如此一来,对女儿的照顾自然不够。

1.4.3 家庭软件环境

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中国上千年的封建历史,历来有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对于自己的子女,家长们大都希望“过得去”就行,而家长们所谓的“过得去”竟然是能写自己的名字,会一般的计算。尤其是对女孩子的态度,更是凸现重男轻女的思想。另外,女童父母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影响女童的主要因素。个案10,小英妈妈,没上过学,丈夫早逝,三个孩子,大女儿小英是个哑巴,如此一来,孩子得到来自家庭的教育是不充分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庭环境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总会说自己没有文化,没有能力教小孩,只能全托给学校的老师们。

2 从个案工作角度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女童教育问题

2.1 从学校个案工作介入分析

学校个案工作是在学校设置专业人员为解决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成长及学校生活适应等方面的困难或问题而提供的个别化服务。它的服务对象基本是处于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学生。从学校个案工作的角度来看,学校在农村少数民族女童的教育问题中,应该做到切实保障她们最基本的受教育权,保证每一个学龄女童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享受校园生活。同时,还要保障学生在学校中能够学到有用的知识,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才是教育所应该达到的目标。

诚然,学校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服务的一种工作性质,那么工作的对象就是学生个体,并要求社工对儿童心理特点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对学校文化和运行机制有所了解,领悟相关政策法规。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应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找出大批少数民族女童不能上学和辍学的原因,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以实现每个女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再有一些无视政策法规的案主,社会工作者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这一问题解决中,学校个案工作所针对的案主都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想观念与成年人存在明显差距,这需要工作者除了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其次,要结合案主具体特点来解决问题。例如针对个案03中,上学路途遥远,安全得不到保障,就可以成立小组,实行一帮一的方法,依次在学习和生活上采取行动。此外,学校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老师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能够给工作者提供案主更多的有用信息资源,从而更有利于工作者更直接有效的解决案主问题。

2.2 从家庭个案工作介入分析

家庭个案工作是对处于失衡状态中的家庭提供帮助,使其解除困难、恢复平衡的个案工作。工作的对象是整个家庭系统,包括每一个家庭成员,其关注的问题包括家庭的经济困难、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紧张的家庭关系、家庭生活障碍等。每一个个体从出生起,就存在于家庭中,家庭的文化、家庭的理念影响一个人一生。从家庭个案工作来分析女童的教育问题,就是要关注女童所生活的整个家庭系统,从家庭中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既然家庭个案工作的对象是整个家庭系统,那么工作中,家庭的成员就是工作过程的一个方面,以个案08为例,20岁女孩的家人在问题中犯了个大错,他们在思想上是保守的,只想到眼前的利益,却不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以及长期下去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在这个问题中,工作者该与女孩的家人分析出这样做会产生的后果及影响,并分析若让女孩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能得到的收获与进步,把这两者相比较,用有利的事实来说服女孩的家人,使他们意识到他们在问题中考虑不足的方面,并尊重女孩的决定,让女孩自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个案06,三个女孩的妈妈,大女儿18岁,一年前下广东打工,小女儿14岁,在家务农。笔者与母亲有这么一段对话:

问:女儿多大时离开学校?

答:大闺女读完小学就没有再念了,成绩也不好,读了也是白读。

问:现在不都规定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吗?上级有没有下来做动员工作?

答:有啊,女儿该上初中时,政府领导下来动员,我们说没钱交学费,还有每个月的伙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他们总强调着要让孩子念书,我们当然也希望了。

问:最后女儿去念了初中吗?

答:动员的人自己拿了袋子在米缸打米(因去镇上念书要自带粮食),让小孩收拾两套衣服跟着去了,念了一个月,也拿到毕业证了。当时村里的其他没有念书的小孩也是同样的状况。

从以上对话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监督事业的工作者只是以完成工作指标为目标开展工作。针对工作当中的绝对主观性,家庭个案工作中有许多基本的工作技巧和手法,可以融入到工作中来。以上述事实为例,工作者不应该只以为了完成工作指标而去让辍学女童重返校园。首先要明白这是一个动员工作,而不是强制性工作,强制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乐观的。专业的理念告诉我们,每一个要动员的人都是一个个案,且每个人都是异于他人的。那么从个案工作的微观角度,先了解每一个案主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在的家庭实际情况,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目前所存在的无法解决的各方面困难,找出能够利用的资源给他们提供帮助与服务,运用人性化的方法以达到动员的目的。因此在工作中,应该一切以案主利益为主,而不是一贯遵循传统固定模式的所谓“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解决型”工作方式。

2.3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所能扮演的角色

2.3.1 呼吁者

用Federico的描述,呼吁者即在案主遭到拒绝的情况下为案主争取帮助,帮助服务机构扩大服务范围,满足更多人的需要。现如今,由于农村少数民族女童的教育现状没有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出现了两个怪圈:“女童就学难——文盲母亲素质差——贫困愚昧——多胎多育——女童就学更难”、“女童失学——文盲母亲——多胎多育——女童失学”。如此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严重制约和阻碍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少数民族女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作为社会工作者,他们可以为女童争取来自政府、社会、其它组织的帮助,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都给予积极的关注。

2.3.2 教育者

即为案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主要是对家长而言。边远山区少数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一些与现代文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俗,如男尊女卑、早婚早育、封闭狭隘。笔者走访的村子,访谈的对象大多是家里的男主人,只要家里有男主人在,女主人就没有说话的权利。对于村民,应从多方面加以引导教育,引导他们除去旧习,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让女孩能享受同男孩一样的权利。

2.3.3 关爱者

即为那些不能自己解决问题和不能满足自身需要的人提供支持和服务。就如前面提到的个案08。小梁高中毕业后,家人没有让她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是让她回到村子里,找个男青年入赘,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这对于思想觉悟较高的小梁来说,无论如何是不能接受的。然而在巨大的家庭压力面前,年仅18岁的女孩显得势单力薄。一个电话就定了终身大事,迎接她的将是破碎的梦与包办的婚姻。自结婚以来,小梁没有再和她妈妈说过一句话,一个青春少女的悲剧就这样上演。

针对小梁的这一案例,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就很有必要。专业的同理心告诉我们,工作者通过进入并了解案主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案主的一种技术与能力。面对小梁,工作者站在她的立场,感受她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并以真诚的态度去理解她,便于她传达出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就是从她家人的情况去搜集更多的资料。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还要时刻牢记保持中立的价值取向,就如小梁的父母,外人都很难接受,甚至会感到很愤怒,但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需要保持中立的态度,而不能主观判断。

2.3.4 联结者

“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之一就是社会资源的联结者,即把社会不同渠道的资源连结起来,为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服务”。在行政拨款或其他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可以开拓新的资源获取渠道,如联系那些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NGO或其他单位和个人。很多的大型企业,除了以营利为目的外,还是很看重自身的社会责任,将自己所得回报给社会,以尽到社会责任感。他们通常设立专门的慈善基金,或成立相关的部门,通过捐赠或其他形式奉献爱心。农村少数民族地区NGO组织发展还相当缓慢,若出现更多的类似云南省的“苗圃行动”,则将会帮助到更多的失学女童。但从整个中国来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如此之多,而且他们往往没有资源联结概念,或是想到这么做但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如何在现代商业运作的规范下与企业、基金会打交道,大多数民族工作都缺乏现代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技巧。受过良好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者能够担此重任

2.4 建议

首先,要持续不断地加强对农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将西部“两基”攻坚作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并给予优先考虑,这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各族人民的关怀。女童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未来妇女的命运,要把对女童的教育作为一项薄弱环节予以特殊扶持,建立女童教育专项基金,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现如今,我国实行免学费的政策,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无疑是值得庆祝的。除此之外,还要坚定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女童教育,人是主体,在制定各种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时,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然后再建设大的方向。教育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若离开了儿童的发展而去追求教育的其他发展,都违背了教育本质。

其次,学校方面,学校校长要发动全校教师对服务区内的失学女童、辍学女童逐一家访,调查摸底,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补救措施,尽一切努力维护学龄女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X、Y村,学校方面的动员工作就没有做到位,村里的小学教师多数是本地人,2000年师范学校毕业生还有工作分配时,也有不少的外地老师进村里来教书,他们带来了新的知识新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及交通不便,许多外地老师都申请调动外出到交通方便地区,导致整个镇以本地老师为主,代课教师还占有不少的比重,这使得教育质量无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处于低水平状态。

因此,要提高教育的水平与质量,还需把政府与学校结合起来。学校把自身的情况向政府反映,官方同时也要履行好教育监督的职责,切实以孩子的教育为立足点和落脚点。同时,结合个案工作的理念、方法合及巧,让社会工作者能扮演的各种角色在实际农村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工作中一一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雪红.女童教育对西部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意义[J].宁夏社会科学,2005,(3).

[2] 张国栋.民族地区农村女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N].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8).

[3] 王建伟.制定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特殊刍议[N].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1).

[4] 滕星.中国云南澜沧县拉祜族山区女童失学辍学问题研究[J].西部志愿者之家,2007.

[5] 李健.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推进社会进步[J].社科纵横,2007,(7).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西南少数民族主题人物创作作品选
漫话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论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中面临的问题与出路
独特的中国少数民族民居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