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二则
2008-11-13许锋等
许 锋等
自在二则
许锋等
自在
许锋
在城市里,你大抵是不自在的。
在广州这样的城市,很多人的住地和工作地离得很远,早早起来,大约5点多一点儿吧,简单拾掇拾掇,来不及做早餐就要出门了。公交车站离家也有一段距离,要徒步走一段路。而那么早的时候,公交车零零星星,老半天才来一辆,到了跟前,却不是你要等的。等到终于上了车,大家在车上吃早餐的吃早餐,补觉的补觉,神情木讷,动作迟缓,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才到单位。偶然一天是这样的情况,那也无所谓,只是太多的人天天如此。若你惊讶地说,上班还要走几个小时啊!人们会不带什么情绪地说,广州大呀。
上班时,因为早,堵车的情况还比较少;可是下班时就惨了,堵一个小时不算堵,两三个小时也是常有的。长年累月下来,大家的心都放平静了,一车人,打手机的自顾自说着,发短信的埋头忙碌着,还有很多人继续补觉。若偶然遇到某个人连连喊叫,破路,天天堵!那人大概是外地才来的吧。就这样,早上5点多出门,晚上8点多到家——你自在吗?
若住的地方有地铁,住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全程有地铁——可不是说你不换乘就能直达,那大约是不可能的,若可能的话,你太幸福了。地铁是不会堵塞的,直来直去,如一股气流,在地下穿行。你从家门口进地铁站时,天还黑着;你在地下穿行时,“天”自然是黑的;你可能在某个地铁口搭乘电梯,三拐两拐,进了一座冷色调的写字楼。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是墨色或蓝色的,四周是密闭的,如立起来的桶子,那么,你一天都是看不见天的,看不见天就看不见阳光。晚上,或许很晚,你继续搭乘地铁返回,在地下穿行,如一只老鼠,两头不见阳光,只能在黑暗里摸索——你自在吗?
大城市是气派的,城市气派了,人有时就不自在了。就好像你气派了,本来很熟悉的人就未必自在了一样。大城市里,朋友们如棋子一般分布在各个角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开着私家车直达目的地,原则上也不会少于一个小时。若是搭乘其他交通工具,倒车,转车,大约一年能聚会一次已经弥足珍贵了。那就不见面,QQ里聊,MSN里说,电子邮件里写,有气无力的,有一句没一句的,要说不说的,一句半句的,绝没有聊透彻的机会。大家都是一边紧张地工作,一边应付着社交,对朋友也习惯了用应付的态度。哪怕这个朋友是真想和你说说话,聊聊天,想问问你孩子上几年级了,太太工作顺不顺利,身体健康吗,工作如意吗——你总是一副应付的态度,这不由人。
看起来,自在的还是中小城市。车少,人少,工作节奏不快,住地与工作地不远。友人相约,打个车七八块钱就到了。有朋自远方来,去火车站接,直接上到站台,也不过二十来分钟的事。不像在大城市,我家到火车站要两个小时的车程,有一次我去接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接到后四处走了走,当晚他们就要搭乘长途汽车去别的地方……分别时,我说,一路平安;他说,你也忙了一天,早点儿回家睡觉……我看看表,心里清楚,到家就晚上11点了。后来,他知道我是跑了很远的路去接站,很是感动。正如有一次我去北京,一个哥们儿也在北京,足足跑了两个小时才见到我。跑这么长的路去看一个人,说明我们真是好朋友。
生活在城市里,自在还是不自在,全在个人感受。你习惯了某一种生活,就会自在;你不习惯或者抵触甚至拒绝某一种生活,就会不自在。
我和你都深嵌于这个世界中
柴静
我是在从拉萨回北京的飞机上认识她的,她30年前援藏,这次为治病第一次出藏。一星期后去肿瘤医院看她,她刚开完刀,正躺在床上和大夫开玩笑。走之前,她跟我说已确诊为胃癌晚期,指了一下床角的箱子,“要是回不去,你帮我留着。”
里面是她30年里背着相机走遍西藏,跟官员、喇嘛、藏民、汉人交谈的笔录资料。她没有什么职业身份,自己也知道无从发表。“不过,”她说,“一百年以后,有人看见了,会知道西藏这些年的事。”
——她姓熊,是拉萨中学一位普通的老师。
他是我一个朋友,做义务医疗法律顾问,下班后去跟患者见面,给他们作医疗纠纷的法律咨询。听说他最近要请调到卫生部法规司一个小部门,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为帮人打官司放弃专业前程,他用叶芝的诗回答我,“你和我都深深嵌于这个世界之中。”
——他是北医三院的大夫,专业是高山病与心血管研究。
一群人吃饭,不知怎么说起了民工的事。他那么沉稳的人也动了声色,说丰台民工打工子弟学校被清理的时候,小学生来上学时课桌都被搬走了。“孩子懂事,在教室窗户底下站一排,拿出课本念。等老师来了,说学校拆了,老师哭,孩子哭……”他没说下去,低头从裤兜里摸出一块皱皱的蓝布手绢。这个人18岁那年下乡,做了10年的大队出纳,之后上学,当教授,从政,都是为了“给农民做点儿事。”
——他今年52岁,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
这一年里认识的人、了解的事,让我离开湖南卫视,离开已经熟悉的生活方式,来到中央电视台,只是因为想知道,一个人而不是一个主持人,能够为自己的时代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