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
2008-11-12一考生
一考生
我在西餐厅里张望,很快就看见了一张幸福微笑着唤我名字的脸。“在这里!这里!”母亲伸手招我过去。
坐定,听母亲絮絮叨叨,大意就是你怎么又瘦了这么多,最近过得好不好,成绩如何,会不会有压力,诸如此类。
我尽力牵动脸上的肌肉让自己笑得十分愉快、自然,对她说:“先点菜。”
母亲恍然大悟,赶紧去点菜。一边点一边问我是否多要些什么,嗓门很大,我十分尴尬地连声说不用。
气氛渐渐变得自然起来。我开始慢慢有条理地与她交谈,谈到未来时我忍不住高兴地滔滔不绝起来:要一个人住,不结婚,要旅行、工作……说得那么开心,我忽然止住了,因为母亲的眼里流下泪来。
“头发弄到眼睛了。”母亲流着泪笑。望着她发红的眼睛,我心里忽然有些难过。
母亲在我6岁时就丢下我和父亲离去,我不想说她带来的不快,但与她见面时心中却隐隐有憎恨。毕竟她就这样丢下我,让我很长时间都曾怀疑她根本就不爱我。
可是……可是当看到她落泪时,我忽然明白,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真正悲哀的是孤身一人的她吧?没有再婚,与我见面也是少之又少,我对她的了解甚至不及班里不太熟识的同学。
我忽然间想拥入她怀里,珍惜所有相处的一点一滴。
她已经老了。四十出头的女人是否还可能找到终生的伴侣?更何况她已不能生育。
她对我并不坏,殷切的关心以及长久不在一起而造成的不知所措,我都能感觉到,但我从来都认为那是她欠我的,从来不曾想过珍惜。
珍惜……看她用纸巾擦眼泪的时候我继续滔滔不绝。
母亲哪,以后一起住、一起旅行,好不好?
母亲哪,您是不是也过得很好?有没有压力?
…………
母亲哪,我爱您。
所以我在心里悄悄承诺:要珍惜与您在一起的每个瞬间。把它们都铭刻在心底。
【简评】
爱在细处,文中母亲的“微笑”、“絮叨”、“大嗓门”里尽是对“我”的爱,作者很敏锐地察觉到,细腻地刻画了;痛在深处,“我”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孩子,看到了母亲背后的孤苦人生,母爱因此而显得深沉,文章也因此而特别感人。
平实之中不乏精彩,简练之中更添细腻,“忽然止住了”、“忽然有些难过”、“忽然明白”、“忽然间想拥入她怀里”,四处“忽然”的心理转变显得那么真切,那么自然。不再是怀疑,而是明白;不再是憎恨,而是珍惜;不仅是珍惜,更是要铭刻!篇末的点题升华令人感动,发人深思。
(温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