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作文升格示例
2008-11-10唐惠忠
唐惠忠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那是阅尽人间沧桑的游子的回家;“夕阳送我到家门”,那是快乐的学子的回家。每个人的家,都不一样;每一天的家,都可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回家,可以是回到有形的家,也可以是回归精神的家园……回家,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
请以“回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家,不止是身体的休憩处,也是心灵的归依所。家与家族的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也是核心价值所在。古人由家与家族观念,衍生出传统的伦理观念、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等;而“回家”,也是中外文学作品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因此,这一作文题看似平常,其实切合中华文化最深层的本质,也反映人对“归属感”的积极渴望。
怎样构思呢?引出题目的提示语启发我们:一、可以想象(虚构)“阅尽人间沧桑的游子”回家的故事,或者针对游子归家这一现象发表议论;二、可以写实写“快乐的学子的回家”;三、可叙写“每一天的家,都可能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四、还可写一写“回归精神的家园”。
[基础等级作文]
回家
苏李婷
外婆每个月都要“回家”。我对此深为不解。“城里的房子难道不是你的‘家?”我问。她说,你也说那是“房子”,怎么能是我的“家”?
我不懂。她的父母早已离开了人世,左邻右舍也都由年轻人当家,那幢房子也有人看管,后面的那片田也是荒废已久。她究竟牵挂着什么?
是为了与同龄人拉拉家常,是为了拭去板凳上的灰尘,还是为了拜一拜逝去的人?你问她,她也说不清楚。她只是觉得,不回家就仿佛落下了什么。[“不回家”与“就仿佛落下了什么”之间,最好补一个逗号。]
我仍旧不明白,那个没有商店、没有电脑、没有宽带的地方,怎么能如此吸引她。
不久前,老家门前的路翻修了,不知怎么,堵了我们家的井。外公、外婆知道这消息的时候,正下着倾盆大雨,可是他们毫不犹豫,竟自己搭车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路,就为了那口十几年没用的老井。
外婆说:那是你太太挖的井,能保佑我们平安的。我心里咯噔一下,似乎明白了些许。家对她来说,或许不是一个实物,而是某种精神寄托。就好比那口老井,她不指望它能供给清水,只求冥冥之中的保佑——一种玄乎却令她深信不疑的东西。
姨妈也年年都要“回家”,回北京,回唐山,回太仓。这些都是她曾经的家,但一圈奔波下来,她总是满脸疲惫,仿佛例行公事似的无奈。惟有回到她小时候踩过的那片土地,她才真正露出舒心的微笑。二十多年了,她依旧记得那条泥泞的小路,依旧记得湖边的桑葚,依旧记得偷偷塞给她糖的大妈。她依旧喜欢用别扭的土话与邻里交谈,尽管在我看来,她一身时髦的行头与周遭格格不入。
我知道,她是常想家的。要不然,她不会每年都日夜兼程地赶路,要不然年幼的妹妹不会知道那是冯叔叔家的小船……[这里冒出一个“冯叔叔”,显得突兀。]每当看到她疲惫的脸上挂着笑,我似乎又明白了回家的意义:那是在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发展等级作文]
回家
苏李婷
外婆每个月都要“回家”。我对此深为不解。“城里的房子难道不是你的‘家?”我问。她说,你也说那是“房子”,怎么能是我的“家”?
我不懂。她的父母早已离开了人世,左邻右舍也都由年轻人当家,那幢房子也有人看管,后面的那片田也是荒废已久。她究竟牵挂着什么?
是为了与同龄人拉拉家常,是为了拭去板凳上的灰尘,还是为了拜一拜逝去的人?你问她,她也说不清楚。她只是觉得,不回家,就仿佛落下了什么。
我仍旧不明白,那个没有商店、没有电脑、没有宽带的地方,怎么能如此吸引她。
不久前,老家门前的路翻修了,不知怎么,堵了我们家的井。外公、外婆知道这消息的时候,正下着倾盆大雨,可是他们毫不犹豫,竟自己搭车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路,就为了那口十几年没用的老井。
外婆说:那是你太太(方言,这里指外曾祖父)挖的井,能保佑我们平安的。我心里咯噔一下,似乎明白了些许。家对她来说,或许不是一个实物,而是某种精神寄托。就好比那口老井,她不指望它能供给清水,只求冥冥之中的保佑——一种玄乎却令她深信不疑的东西。
姨妈也年年都要“回家”,回北京,回唐山,回太仓。这些都是她曾经的家,但一圈奔波下来,她总是满脸疲惫,仿佛例行公事似的无奈。惟有回到她小时候踩过的那片土地,她才真正露出舒心的微笑。二十多年了,她依旧记得那条泥泞的小路,依旧记得湖边的桑葚,依旧记得偷偷塞给她糖的大妈。她依旧喜欢用别扭的土话与邻里交谈,尽管在我看来,她一身时髦的行头与周遭格格不入。
我知道,她是常想家的。要不然,她不会每年都日夜兼程地赶路,要不然年幼的妹妹不会知道那是老邻居冯叔叔家的小船……每当看到她疲惫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我似乎又明白了回家的意义:那是寻找过去的影子,那是寻找精神的栖息地。[由原文的“挂着笑”改为“挂着满足的笑”,并添了一句“那是寻找过去的影子”,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润色。]
隔壁的邻居肯定也想着家。他们是一对刚来中国不久的英国夫妇。院子布置成了经典的欧式花园,尽管孩子没来但还是添设了篮球架;就连室内的家具,也都是英国原装的老家具。
可外婆说,他们住不长。我想也是,他们一定很想回家。
[对比讲评]
苏李婷同学的初稿《回家》重在叙事,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想与认识。全文采用铺排的形式,先写外婆回家,再写姨妈回家,而对“回家”意义的揭示也渐次明晰。行文如话家常,亲切自然而不事张扬,让人不由感叹“平平淡淡才是真”。
但是,文章内容上稍显单薄,还缺少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彩之处,未免留有意犹未尽之憾。评为二类卷上,得49分。
“发展等级作文”除改动少数语句外,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段落——写一对英国夫妇一定很想回家。应该说,这两段是妙笔,它表明“回家”是全人类普遍的、共通的心理,进一步拓展了全篇主旨。评为一类卷,可得56分。
[升格启示]
大凡优秀作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在通篇“明白”“通顺”“完整”的前提下,平添几处精彩之笔。临场写作,一定要有“亮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