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
2008-11-04吴春平
吴春平
在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不同的是,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要使他们理解性地接受、消化,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技巧,学习更多的方法,利用更多更先进的工具,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成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教学工具,如投影仪,电脑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在广大城市和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很多学校都安装了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这就大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步伐,给数学教学也带来了许多生机和活力.
信息技术在数学的教与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为他们进行观察,猜想提供了更多的例子和问题的表示形式,借助计算机技术功能,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推理和体验.
下面结合实际情况,谈几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个人体会.
1. 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教师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通过图形的变换,线条颜色的变化来找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让所有图形都动起来.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有效地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2. 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时,可利用电脑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的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地描述图形全等的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同时通过启发式提问,精心组织学生讲座,引导学生积极合作,自己动手,挖掘各图形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做数学实验,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做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3. 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过,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驰骋的空间.
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当然,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知识构成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需要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章节都可利用现代技术.教师在上课时要特别注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另外,使用现代技术,还应结合实际情况,要持正确的态度.尽管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大的优势,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决不能反客为主;我们应尽量做到在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秀思想和手段的基础上,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