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经济大势主导“后奥运效应”

2008-10-31鲁政委

金融博览 2008年10期
关键词:主办国经济总量效应

鲁政委

2008年初,曾有市场机构发表报告对1956年~2006年共12届夏季奥运会主办国有关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举办当年主办国GDP一般会增长(除1992年的西班牙、2000年的澳大利亚和2004年的希腊),而随后一年GDP增速则低于上年(除1972年的德国和1996年的美国)。报告由此断言:面对奥运会过后主办国经济大多进入经济增长放缓阶段的魔咒,预计中国也将无法幸免。在考虑到中国本身较大的经济规模、地区间多样性等独特因素后,报告指出,中国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比平均水平小得多,奥运会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仅起次要作用,并不起决定作用。相对于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当有限。

而笔者发现,所谓“经济总量说”的解释,实际上并不能保持逻辑的始终一致。如果按照奥运会主办国经济总量大小排序,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后,美国、日本和德国经济似乎都不应该出现较主办年减速的情况,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种观点尤其无法解释的是,上世纪 80年代后的美国已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但两次举办奥运会后的经济增长情况却迥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出现了减速,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却是加速的。此外,经济总量相当的日本和德国,举办奥运会后的经济增长情况也完全不同。“经济总量说”解释的逻辑不一致由此凸显出来了。笔者由此推断,很可能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其实,无论是从主办国经济总量大小,还是从其他角度观察,此前各方谈论“后奥运效应”的核心关注点均在奥运本身对经济的影响上,而忽略了对全球整体经济环境的关注。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是不争的事实,其对各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也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同。笔者以为,以全球增长环境作为所谓奥运会举办当年与次年主办国经济增速变化的解释变量,其一致性要远比经济总量完美得多:在过去12届夏季奥运会中,两届奥运会次年经济增长出现加速的国家,均恰逢次年全球经济增速也较上年提高;反之,在另外9届奥运会中,举办国次年经济出现下滑,也恰恰对应着全球经济的减速。由此可见,全球经济形势应该是形成所谓“后奥运效应”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以更为宽广的宏观视野来仔细审视全球增长前景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订相应的预案。(摘自2008年8月26日《中国证券报》)

猜你喜欢

主办国经济总量效应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能超美国?乐观来看就在5年后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第26-30届奥运会主办国奖牌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1
西湖: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实现“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