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出美国留学新生活
2008-10-31Daniel
Daniel
海外学界喜欢讨论“文化震撼”。对于我,到美国后的第一个“shock(震撼)”,就是这个处处可闻的英文字眼:“try(试试)”。
我是在新学期开始前夕赶到美国的。几天时间内,新生入学要做的找房子、办注册、办健康保险等,好歹在朋友的帮助下办妥。可是一到选课,我就抓了瞎:从小学(不,应该从三岁进托儿所开始)到大学,我们所上的课都是老师或“上面”给安排好了的,该读什么书,必修什么课,你可以偷懒、怠课甚至逃学,却从来不需要动脑筋去“选”。面对着一大厚本的本年度全校各系课程表,一时觉得像陷入了汪洋大海。硬着头皮去问系里的秘书,笑靥后面扔过来的就是这句话:“Just try it!(只管去试!)”再去问教授,仍旧是它:“Try it!”最后问到中国同学,回答的仍旧是这个夹在中文里的字眼:“你自己去try吧!”
好,“try”在开学头一周,你可以胡“try”一气,尽管去试听任何一门课,不合适拍拍屁股便走,根本无须顾忌什么人的面色。
不过,“试”定了课后你就不能那么随意出入了。我不敢多选,选了一门大课、一门小课(讨论课)。几乎每节大课,老师总要腾出至少十五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提问题。美国学生连珠炮似的发问,点到我头上,我却只会讷讷地回答一个“I don' t know”。老师微微一笑:“Just try it!”不是无问题可问,而是从来就没有过这种当众向老师提问题的习惯。
轮到上小课就更呛。那是研究生修的课,每读完一批阅读书目,指导教授就要求你“提出自己的见解”。几次照本宣科或者东拼西凑都被中途打断,“用你自己的思想说话!”有时甚至要求:“拿出你自己的体系(system)!”语无伦次之间,听到的还是这句话:“Just try it!”
一门大课好容易熬到了期中考试。我目瞪口呆:三小时的考试竟发下一大沓如同杂志厚薄的试卷,全是涂圈圈由电脑算分的选择题。赫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说明文字:碰到你不懂的题目,千万不要留下空白,只管试着划上你的圈圈:“Just try it!”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背靠大树好乘凉”……这是小时候听到的关于“靠”的金玉良言。当我拳打脚踢“踹”(try)出了异国求学的第一步以后,我明白:往后,再不能靠爹娘、靠亲友了,靠自己去“try”吧!
我在经历了留学的甘苦之后,想郑重其事地提出建议:把“try”这个英文直接音译,变成“揣”或“踹”字的另一个确定的新义,收进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汇里去。至少,我们的下一代应该懂得:在自己精神的旗帜上,要抖擞着这个字眼:“Try”。
TIPS
留学生在美国就医的注意事项
病是留学生最头疼的事情,一是美国医疗费用昂贵,二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医院。美国医院林立,因此对初抵异地的中国学生来说,有时的确不知如何去就医。美国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的中国城里有不少中国人开设的诊所,从跌打损伤、耳鼻喉科到开刀、针灸等,一应俱全,而且收费较低。留学生可以从发行全美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分类广告中找到此类诊所信息,此外还可查阅当地电话簿中的分类广告。在美国无论看什么病都必须先电话预约挂号,切莫贸然前往,许多医生都不会接受未预约的病人。
美国的医疗费用昂贵举世闻名,因此建议留学生尽早参加医疗保险。一般来说,美国高校都有学生保险制度。留学生平时最好随身携带医疗保险卡和信用卡,因为就医时,医院多半会要求病人填写医疗保险公司名称、保险期限及号码。保险公司通常会要求就医者先付清自付款部分。
对留学生来说,头痛、发烧、伤风、感冒这类小毛小病,可去超市或药房买些药片自行解决。但如果是大病最好去医院就诊,千万不要为省钱而贻误病情。对于病情严重必须住院治疗,但又因经济原因没有参加医疗保险者,美国有些州(如加州)和医院会帮助病人寻找一些慈善团体提供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