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三首赏读

2008-10-30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08年39期
关键词:赏析诗人

⒈诗情画意思乡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

这首诗是王湾最著名的作品,诗人既写出了自己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别有一番风味。

首联写旅途所见的大江两岸景色。“客路”表示诗人要走的路,“行舟”是坐船的意思。作者乘舟,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先写路,再写船,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在江南却思念家乡的情怀,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颔联气势宏大,颇能小中见大,表现出了平野开阔、春潮涌涨、大江直流、好风相送等壮观的风景。“阔”是“潮平”的结果,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颈联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涵了哲理。用“出”和“入”将“日”和“春”拟人化,写景叙事自然,和谐优美。作者虽没有刻意去说理,但却在描写景物中包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因而表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尾联着重体现了诗人思乡之情。诗人放舟于江水之上,看到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他盼望着北归的大雁能够把家信捎到故乡,这一联呼应首联,表达出内心浓浓的思乡情绪。

全诗清新流畅,感情浓郁,是唐代怀乡诗中的佳作。

特色赏析:

颈联在炼字炼句上很具功力,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⒉耐人寻味的佳作论史抒怀的极品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自己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从赤壁大战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后,还没被锈蚀。诗人经过一番磨洗,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从而引发出“怀古之幽情”。诗人由此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战役,想到了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从而为下文的论史抒怀作了铺垫。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中,周瑜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东吴的曹兵,而决定火攻能够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刮起的强劲东风。诗人认为,如果没有东风的帮助,战局将会逆转,双方的胜负就要易位,大乔二乔乃至整个东吴的命运将是另一种样子,诗人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归之于偶然的东风,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表达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他这样写,不仅借史实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不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而自己却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不得施展,而且也表现了他的豪迈情怀。作者坚信:只要有机遇,自己也会有所作为。从而使全诗具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宏大气势,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特色赏析:

杜牧以一把折断了的戟为导引物,先将读者的思维拉回悠远的历史长河,然后以小见大,通过二乔形象的代表意义表达出对历史事件的严肃议论,这些都是他这首咏史诗胜人一筹之处。

⒊饱含哲理催人奋进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解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四十六岁的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所写。这是一首饱含人生哲理、催人奋进的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上片“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溪水里初生的兰草一派生机,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无泥,晚风细雨里布谷鸟欢快鸣啼。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的风景画,唤起了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品味。下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发出了感慨和议论。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一生只有一次一样,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词人用“谁道人生无再少”这一反问句领起,以溪水西流的现象,勉励自己不要因白发而自伤衰老,哀叹时光的匆匆而过,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却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如同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多少年来,不知令多少处在困境中的人重新拾起生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

特色赏析:

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看似信手拈来,但却达到了情、景、理交融的完美境界。

【高旭奎/供稿】

1.爬上斜坡,来到南山顶→继续前行→来到山顶西侧的边缘→走进林子。2.①作者牵挂和怜悯那些虫子的命运,因为它们那么小,那么脆弱,在这庞大不可测的宇宙里生存是怎样的冒险,是多么不容易啊。何况它们还要经历生存的焦虑、饥饿的体验和死亡的恐惧。②“我”想“我”的探访很可能令它们恐惧,最大的帮助就是不打扰它们,再说,慈祥的土地和温良的月光会关照这些与世无争的弱小生命的,所以“我”就不再牵挂和怜悯它们了。3.如:“空着的鸟巢盛满宁静的夜光,这使它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天堂。”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鸟巢这一“最简单的居所”其实是一个充满奋斗、充满幸福的地方。4.略(言之有理即可)

猜你喜欢

赏析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书画作品赏析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