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大学民国文献阅览室的馆藏特色

2008-10-30翟桂荣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8年4期
关键词:河南大学阅览室丛书

翟桂荣

摘要河南大学民国文献阅览室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较早开辟的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之一,该文介绍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突出的收藏特色,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和保护这批弥足珍贵的民国文献资源。

关键词河南大学民国文献馆藏特色

文献资源是国家和社会宝贵的智力资源,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民国文献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工作目前已引起全国图书馆界的高度重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重庆、南京等民国文献丰富的图书馆都在加紧抢救和保护。国家图书馆詹福瑞馆长忧心忡忡地说:“如果不及时抢救,民国文献将在50年到100年内消失殆尽!”

所谓“民国文献”,“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49年9月止我国出版发行的中文文献”。在种类上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以及舆图、票据、海报、传单、手稿、档案等特种文献。民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38年的历史,但由于近代出版业和新闻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民国文献的出版与发行量达到一个空前的规模,民国时期也成为“中国文献昌盛期的开端”。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和对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历史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等研究的深入,民国文献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日益凸显出来。

河南大学图书馆经过近百年的历史积淀,拥有民国时期各类书籍十万余册,各类报刊780余种,期刊合订本4800余册。拥有《万有文库》、《丛书集成》、《国学基本丛书》、《四部丛刊初编》、《四部备要》等大型丛书若干套。中国近现代出版的重要报刊杂志,如《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教育杂志》、《新青年》、《小说月报》等,河南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原刊和影印本。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批宝贵的文献资源,进一步突出馆藏特色,“民国文献阅览室”经过馆领导长期酝酿、筹备和员工们的辛勤劳作,于2007年10月9日正式对外开放。笔者作为“民国文献阅览室”的一名馆员,有感于民国文献的特殊价值及意义,不揣浅陋就此予以评价,以就教于大方。

1、种类齐全,特色突出。

民国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在新旧思想的冲突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学术著作和文献资料。河南大学民国文献阅览室馆藏图书和期刊涵盖了各个学科的文献资源,包括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艺术、教育、自然科学等门类,其中以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历史、教育等人文社科方面的积淀较为深厚。笔者就目前已整理上架的各类文献的馆藏比例作了统计。

1.1种类丰富

拥有近现代出版的各种文献资源,馆藏体现了近现代的出版特色:以人文社科为主。人文社科方面文献的种类繁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法律、教育及文学等方面的文献较为丰富。以文学为例,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知名作家,如梁启超、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丁玲、闻一多、徐志摩、胡风、周作人等人的著作,大都有初版本。如1921年版《女神》,1938年版《鲁迅全集》,1930年北新书局初版林语堂《新的文评》,民国23年中华书局初版梁实秋的《文艺批评论》,民国23年上海天马书店初版周作人的《苦雨斋序跋文》等,均是纸质和装帧都很好的本子。不少文献不止一种版本,如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民国时期平装和精装分别有四种版本。胡适的《白话文学史》有1928年初版、1931年再版本。我馆还藏有民国时期在河南大学执教的诸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冯友兰、任访秋、李燕亭等人的多种著作的初版本,其中有的版本存世不多,国内其他图书馆很难找到。如1944年5月南阳前锋报社初版的任访秋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该著是学界“第一次使用《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书名”的学术专著,学术史价值和版本价值都很高。再如李燕亭的《图书馆学讲义》,河南大学出版,时间未详(应该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或30年代前期,李燕亭先生任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期间所出),这部国内较早的系统的图书馆学著述的价值和意义至今仍未受到学界关注。

我馆民国文献资源的丰富性和实用性还可以通过一项调查体现出来。我馆藏有周谷城主编的《民国丛书》(上海书店,1989~1996)第一编至第五编,共收书1126种,分11大类,是一套系统的民国文献整理工程,为保存和开发民国文献资源做出了重要贡献。馆藏统计显示,《民国丛书》目录索引中五分之四的民国书目,我馆都有收藏,且大都有初版本。不仅如此,书名同但作者不同的现象也有很多,如《中国教育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比较宪法》、《经济学概论》、《中国美术史》、《中国通史》等,都有三四个以上的著者和版本。以《中国美术史》为例,我馆收藏有五种,分别为:(1)日本大村西崖著,陈彬和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郑昶著,中华书局1935出版;(3)陈彬和著,商务印书馆1928年出版;(4)胡蛮著,群益出版社出版;(5)刘铁华著,中华书局出版。这种同一书名有多个著者的情况,《民国丛书》有很多没有收录,我馆却有收藏。

1.2特色突出

馆藏特色不但可以通过上述图书见证,也可以通过馆藏期刊的分析加以体现。

以期刊中的文学类为例,鲁迅主编的《语丝》、《奔流》、《莽原》等,林语堂主编的《论语》、《宇宙风》、《人间世》等,郑振铎主编的《文学》、《文艺复兴》等,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赵景琛主编的《文学周报》等,都有全套的。大型期刊《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新青年》等,都比较齐全。

国学类较齐全,如《国粹学报》(1905年创刊)、《国学商兑》(1933年苏州国学会创刊,后改为《国学论丛》)、《国学周刊》(1925年创刊)、《国学季刊》等。教育类期刊也很多,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我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杂志》(1909~1948),以及《学生杂志》(1914~1947)、《少年杂志》(1911~1931)等知名杂志;中华书局出版的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华教育界》;和张耀祥主编,舒新城题刊名的《心理杂志选存》。开明书店1930年创办,先后由夏丐尊、叶圣陶主编的直至解放后仍很著名的《中学生》杂志,著名的《湖社月刊》等,这些知名品牌的杂志我馆都有整套的原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馆对民国时期出版的河南旧期刊多有收藏,且使用频率很高。如《新中州报》、《河南省政府公报》、《河南官报》、《豫报》、《河南教育官报》、《河南教育月报》、《河南民政月刊》、《河南统计时报》等共30余种。这些图书或期刊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的可靠的文献资源。这些资源一直为我校和兄弟院校读者所称赞。

1.3民国文献馆藏资源丰富的原因

河南大学民国文献阅览室之所以拥有如此丰富而有价值的馆藏资源,得益于河南大学悠久的历史

渊源和重视文献建设的优良传统。

河南大学的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之初,与当时的清华学校、上海南洋公学等一起,成为对外派遣留学生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虽历经风雨坎坷与磨难,学校几易其名,但办学理念一直是前瞻开放的。1923年,河南大学易名为中州大学,当时在全国图书馆界曾留学受过专门图书馆训练一、二年以上的人才,全国仅九人,其中就有开封中州大学的李长春(字燕亭)先生。校史记载,李长春1923年获得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硕士学位,同时还在洛杉矶市公立图书馆学校毕业,1924年受冯友兰先生力荐任中州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理科化学教授。他积极传播近代图书馆的理念,是河南省图书馆学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华图书馆协会的发起人和监察委员之一,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开创者及奠基人。他服务于河南大学二十余年,可以说,李燕亭先生为我校民国时期文献资源的建设和保存立下了汗马功劳!1927年6月成立的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增加了农科和法科。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因而保存的民国文献种类和数量都相当可观。

2、书刊合藏,宽严有度。

河南大学民国文献阅览室所收藏的图书大都是平装或精装本(古籍线装本图书大都保存在古籍阅览室),有近8万册;期刊780余种,合订本4800余册,单册约2万册。书刊合计10万余册。为了方便管理和保护,我馆采取将民国图书和期刊合并存放的形式,设立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宽严有度是指图书和期刊的选择标准而言。图书较严,期刊较宽。

2.1书刊合藏,便于管理和保护。

民国时期是手工制纸转向机械制纸的初期,由于制浆工艺落后,所用化学试剂酸性过强,因此纸张质量差,不易长久保存。在历代文献保存中,民国文献寿命较短。在我们馆藏的各类文献中,有的书页已破损,版权页、出版社和年代都不详;有的书刊纸张霉伤虫蛀,脆弱得再也经不起翻折;有些书是战火纷飞的年代印制的,纸质更为粗劣,排版更为密小;也有些是线装的,线头早已断开,翻看后就散架……基于以上情况,馆领导早在几年前就已着手筹划建立一个民国文献阅览室,制定了以保护为主、兼顾使用的原则,并以书刊合藏的形式来集中保存民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献。书刊合藏不仅为读者使用和研究民国文献提供了方便,也更有利于民国文献的保护和管理。

2.2选书原则:根据实际,宽严有度。

我们民国文献阅览室,将民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献统一在一个阅览室之内。基于民国年限的限制和我馆藏书的情况,我们对图书采取了上限稍宽、下限从严的选书原则。因我馆已建有一个古籍阅览室,其藏书时间未受限制,主要以线装的版本、函载的形式确定取舍。而民国文献阅览室所收藏图书则主要是平装或精装本,所以1912年之前出版的一些平装书也收入民国书库;下限则截至1949年10月1日之前,选书较为严格。报刊情况则较为复杂,有些旧期刊或因收藏不全解放后加以补充影印,如《东方杂志》、《新青年》、《燕京学报》、《清华学报》等,都有原刊和影印本。为了方便阅览和管理,我们采取原刊和影印本合放的方式,将新旧版分开排序,一般读者只需看影印本。有些期刊则全部是解放后的影印本,如左联的许多刊物和清末民初的许多小说期刊等,也存放在内。这样就便于保护和阅览,所以报刊选书比较灵活,但时间的界定仍是一样的。这就体现了我们的选书目的——以保护为主,兼顾使用。

3、大型丛书,坐镇中州。

河南大学民国文献阅览室最具特色的一个亮点便是藏有颇具近代出版特色的大型丛书若干套,共计35000余册。如:《丛书集成初编》四套、《万有文库》四套;《四部丛刊初编》缩印重印本3套,计1200余册。仅这些丛书就占据了这一阅览室的近半壁江山。这些珍贵的大型丛书自20世纪30年代就收藏在我馆,沉寂在书山文海之中,其重要性和价值远未得到开发利用。如今恢复这些传统特藏的本来面目,彰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使其坐镇中原,相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对我校乃至河南省文化和学术的发展起到一个温故而知新、继承与超越的作用。

丛书是指把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它源于唐宋,至清代达到繁盛,近现代数量更大,如《中国近现代丛书目录》表明仅上海就有5549种。丛书在编排体例上保持了原书的完整性,在保存一些篇幅较小的图书方面做出很大贡献。如不收入丛书,很多小书早就失传了。因此,丛书是我们查找文献资料时必须熟知的文献群体。

如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年至1937年排印影印本),将历年出版的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技术、文学艺术等若干丛书和各类古籍汇编起来,可以装备一个中小图书馆。《万有文库》第一集收十三类丛书共1000种,计2000册;第二集收四类丛书共700种,计2000册;第一、二集简编500册。这一丛书很好地体现了整理古籍、积累文化、介绍西学、传播知识的主旨,实现了“为读书人提供买得起、用得上、值得存的常备图书”的出版理念,受到了各界的欢迎,创造了现代出版和销售的奇迹,堪称“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大型现代丛书”。

再如《丛书集成初编》,也是王云五主编,共4107种,计划出4000册,实出3476册,1935~1937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影印。近世辑印丛书,以《四部丛刊》、《四部备要》规模最大,服务面最广。但是二书收采的对象都偏在经、史、子、集四部之内的常见书,近代出版大家张元济先生感到唐宋以下的笔记、杂说、丛钞以及偏僻文集和零散作者,都是比较重要的文献资料,绝大部分保存在许多丛书里,有综合裒辑之必要。于是从1935年起,在其指导下,由王云五负责主编,在选书上以“实用”和“罕见”为标准,开始辑印《丛书集成初编》。该丛书择自宋代至清代流传较广的重要丛书一百部,去其重复,重新分类编排而成,号称“丛书中的丛书”,是古籍整理的又一项重大文化出版工程。这是民国时期出版家奉献给后人的又一份珍贵的厚礼。

近年来,对于民国文献的保护和挖掘工作已在国内图书馆界达成共识,但开辟民国文献专题阅览室,形成富有特色之馆藏,河南大学图书馆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起步较早。如何更好地开发和保护弥足珍贵的民国文献资源,在全国都是一个重要而急迫的问题,我们只是为保护和研发铺好了基石。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这一工作,也希望我们能为更好地利用和保护民国文献资源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猜你喜欢

河南大学阅览室丛书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人梯书库”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归 去 兮
咏 河 大
故 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