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湘祥赛前训练负荷特征研究
2008-10-29张湘祥
摘要: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是备战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举重运动员只有在比赛前通过各方面的调整,在临赛前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才能在比赛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身各部分力量,发挥应有的技术水平。研究通过对张湘祥成功参加2001年广州九运会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赛前训练负荷特征研究,揭示张湘祥赛前训练的周期节奏、训练水平变化、负荷及其调控等特征,为其本人及中国男子举重队成功参加2008年奥运会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举重;张湘祥;赛前训练;训练负荷
中图分类号:G8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07-05
On Zhang Xiangxiang's Pre-games Training Load Characteristics
ZHANG Xiang-xia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Pre-games trai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weightlifting athletes. To make full use of strength from all parts of the body in competition and perform the best, adjustment of all aspects should be prepared before competition in the best situation. By the study on Zhang Xiangxiang's pre-games training loads for 2001 National Games and 2000 Olympic Games, his cycle and rhythm, change of training level, load and adjustment are explored. It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evidence for Zhang and Chinese Men's Weightlifting Team preparing for the 2008 Olympics.
Key words: weightlifting; Zhang Xiangxiang; pre-games training; training load
举重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是赛前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目的是培养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让运动员在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恢复、智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即将到来的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选取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张湘祥为个案,对其参加2001年广州九运会与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功参加比赛前周期安排、训练水平变化、训练负荷安排及监控等训练学特征,探寻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规律及其训练负荷的调控,一方面为教练员科学安排训练负荷以及调整周期提供依据,为其本人及我国其他优秀举重运动员备战2008年奥运会提供实践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对举重项目运动员赛前竞技能力状态的形成及其训练负荷的研究,充实举重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张湘祥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主要运动成绩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1.2.2个案分析法以张湘祥为个案,结合研究任务进行深入剖析。
1.2.3数理统计法通过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利用Excel进行图表制作。
1.2.4逻辑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来截取因素,并通过正交旋转,以项目对因素的载荷在0.40以上来决定项目的归属。10个较好的项目被5个影响因素所解释,累计贡献率达60.592%。另2个项目(与前次大赛间隔时间、比赛地点三个项目)则被剔除。结果表明,影响举重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内容(训
练手段)、负荷监控、赛前小周期安排、训练水平、体重调控、赛前训练时间、心理训练、比赛级别规模(表2)。
2.1张湘祥赛前训练周期安排
2.1.1两次大赛前训练时间安排赛前训练即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为了获得最佳竞技状态而进行的准备训练阶段,其时间一般安排6~8周。张湘祥参加悉尼奥运会与九运会赛前训练时间安排见表3。
2.1.2两次大赛前小周期安排
2.1.2.1张湘祥2001年广州九运会赛前训练节奏依据赛前训练计划,张湘祥共进行为期八周的赛前训练周。在训练实施过程中,由于出现损伤,赛前训练节奏出现变化,共经历了3个小周期(表4)。
2.1.2.2张湘祥2000年悉尼奥运会赛前训练节奏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张湘祥进行了8周的赛前直接准备。8周的训练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详见表5。
2.2两次大赛前训练负荷安排及其特征
2.2.1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负荷内容因素
2.2.1.1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负荷内容安排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的负荷内容包括专项技术与专项辅助技术。其中专项技术训练即为技术举,即抓举与挺举的竞赛动作;专项辅助训练根据技术类型分包括技术蹲、技术架、技术推、技术抓、技术拉、技术翻6大类(表6)。
2.2.1.2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负荷内容特点如图1所示,张湘祥赛前训练负荷的内容以技术举为首要内容,表现出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负荷内容特点。
同时,通过三个小周期负荷内容的对比,可以看出根据不同的训练任务在不同的小周期内进行有重点的训练,第一、三小周期以专项及其辅助训练为主,第二小周期以调整、恢复为主,表现出训练与恢复相结合的特点。
2.2.1.3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负荷内容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的专项负荷内容同是专项技术训练与专项辅助训练。其中技术举包括抓举与挺举,专项辅助训练根据技术类型分包括技术拉、技术架、技术蹲、技术抓、技术翻五大类(表7)。
赛前训练中为了稳固比赛的技术动作,同时又要测试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赛前三个小周期的八周每周均安排专项抓举、挺举训练或测试。第一小周期的四周训练共安排包括测试、训练在内8次抓举、挺举练习,第二小周期的三周进行8次练习,第三小周期有2次训练。总计18次。显而易见,抓举、挺举的专项训练(测试)是赛前训练负荷首要考虑的内容,这是运动员形成竞技状态的途径,更是比赛对运动员训练的需求。张湘祥奥运会赛前的专项辅助训练中,共有5大类、18个小项的技术力量训练。
2.2.1.4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负荷内容特点由图2可知,三个小周期内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重点顺序相同。技术举是张湘祥赛前训练负荷的重要内容,表现出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负荷内容特点;同时专项辅助训练的安排顺序是技术拉、技术架、技术蹲、技术抓、技术翻。技术拉为重点,以发展腰部的绝对力量;技术架次之,以发展肩带和上肢支撑力量的训练;之后技术蹲,用以发展技术腿部的绝对力量;最后是技术抓、技术翻,发展肩带和上肢拉力及全身爆发力。上述专项辅助练习,不仅在发展专项力量,同时也可以改善专项技术。张湘祥的赛前训练负荷内容以专项技术为基础,加强专项肌肉力量训练,表现出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
图2 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训练负荷内容小周期变换趋势
2.2.1.5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负荷内容及其特点对比张湘祥参加2000年奥运会、2001年九运会两次大赛前的训练负荷内容及其特点,既有相同点,又存在不同之处。
相同点:两次大赛前训练同以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分类;专项技术举的抓举、挺举训练同是赛前训练的重心,表现出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特点;赛前的专项辅助训练,同是技术练习与专项力量的结合,表现出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
不同点:两次大赛前专项辅助训练的重点不同,着重发展的身体部位亦不相同。奥运会赛前训练以技术拉、技术架,发展腰部、肩带、上肢支撑力为主;九运会赛前以技术蹲、技术拉发展腰部、腿部力量为主。此外,由于两次大赛前运动员的身体状态不同,所以赛前调整的时机以及调整的时间长短也不相同。奥运会前最后一周进行调整,九运会前第4、5周由于出现伤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调整恢复。
2.2.2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负荷量度因素
2.2.2.1张湘祥2001年九运会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1) 赛前训练周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张湘祥赛前三个小周期共安排2个大负荷量、3个较大负荷量、1个中等负荷量训练周,周最大负荷量达到47 167.5 kg;3个大负荷强度、2个较大负荷强度、1个中等负荷强度周,周平均负荷强度最大为137 kg,以较大、大负荷量与强度的安排为主(表8)。
2) 赛前训练日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变化见图3~图5。
体来讲,张湘祥九运会赛前日负荷量度的安排形成了一个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使大、中、小负荷有节奏地结合起来。同时,负荷量与强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保证量是达到一定强度的量、强度是达到有效刺激的强度,对竞技状态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2.2.2张湘祥2000年奥运会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1) 赛前训练周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张湘祥赛前三个小周期共安排1个大负荷量、5个较大负荷量、2个中等负荷量训练周,周最大负荷量34 165 kg;3个大负荷强度、2个较大负荷强度周,中等负荷、较小负荷、小负荷周各1个,周平均负荷强度最大为155 kg。赛前以中等、大负荷量与强度的安排为主(表9)。
2) 赛前训练日负荷量度安排及其特点。赛前训练负荷量度安排及变化见图6~图9。
整体来说,前两个周期日负荷总量与日平均负荷强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保证量是达到一定强度的量、强度是达到有效刺激的强度;最后一个周期保持日平均负荷强度、降低日负荷总量,促进赛前竞技状态的形成。
2.2.2.3张湘祥两次大赛前训练负荷量度的安排及其特点对比两次大赛前张湘祥的竞技能力不同,因此训练负荷量度的安排也有所不同。对负荷量来说,奥运会前一周安排5个训练日,周负荷总量最高值34 165 kg,九运会赛前训练一周安排6个训练日,周负荷总量最高值47 167.5 kg,比奥运会赛前多1/4,等级划分相差10 000 kg。就平均负荷强度来说,奥运会赛前张湘祥承受的最高周平均负荷强度比九运会高出18 kg;日负荷平均负荷强度相差无几。两次大赛前负荷的节奏大致相同,基本上负荷量与强度适宜的同步增加(表10)。
3结论与建议
1) 影响举重运动员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有: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内容(训练手段)、负荷监控、赛前小周期安排、训练水平、体重调控、赛前训练时间、心理训练、比赛级别规模。
2) 张湘祥参加2000年奥运会与2001年九运会前各进行为期八周的赛前直接训练,各分为三个小周期。张湘祥在悉尼奥运会决赛前8周的训练中,成绩变化不断达到比赛要求的竞技状态;张湘祥在参加九运会赛前具有较好的竞技状态,即使在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下,仍能尽快调整、恢复已有的训练水平。
3) 两次大赛前训练同以专项训练、专项辅助训练分类;训练与比赛相结合的特点,技术与力量相结合的特点。两次大赛前专项辅助训练的重点不同,着重发展的身体部位亦不相同。
4) 奥运会前一周安排5个训练日,九运会赛前训练一周安排6个训练日,周负荷总量九运会比奥运会赛前多1/4;奥运会赛前承受的最高周平均负荷强度比九运会高出18 kg。
参考文献:
[1] 哈雷(前民主德国).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1985.
[2] 体育学院教材编写组.运动训练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3] 刘建和.关于赛前训练的几个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2).
[4]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1999.
[5] 过家兴,等.体能类项群优秀运动员重大比赛前训练安排的规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
[6] 图多·博姆帕,马铁.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7] 陈兴胜,冯坚.田径赛前最佳竞技状态调控原则、训练时间及运动负荷的安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
[8] 王保成.田径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与比赛能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1).
[9]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10] 彭小愉.跳高运动员临赛阶段训练初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2).
[11] 冯连世,冯美云,玛炜权,等.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2] 陈小英,岳冀阳.对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生化监测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3(3).
[13] 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4] 杨锡让,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1997.
[15] 归予恒,陈文斌,曹文元.运用血清肌酸激酶值监控举重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承受力[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3).
[16] 赵鹏.国家男子举重队备战第75届世锦赛期间生理生化监控[C].备战2008年奥运会训练工作会议暨2006年冬训动员大会交流材料之一,2006.
[17] 封文平.中国男子举重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生化评定[C].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论文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