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老城里的晋商宅院

2008-10-24

走向世界 2008年16期
关键词:苗家晋商老宅

黄 鹏

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山西的晋商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近几年随着“大院文化”的兴起,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的一些民居大院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些晋商民居与普通民居相比,建筑装饰华丽,正门,屏门、墀头、照壁,处处都非常讲究,显露出晋商的富有和其行业上的特色。

其实在济南古城内也隐藏着这样的一处“晋商老宅”,虽然其规模不如山西的“乔家大院”那样宏大气派,但当年在济南老城内也算是一处“豪宅”了。从这处老宅现存的建筑看,面积与其兴盛时期差距甚远,但从现存的院落布局和建筑装饰上我们依然能领略晋商民居的气派和精致。苗家巷在济南老城区的东北方向,其西北不远就是大明湖,巷子东首以前就是济南古城的东城墙。苗家巷东西不过240余米,在巷子的中部路北有一处高大的门楼,其现在的门牌号是29号,院中的一位原住居民告诉我:这个院落以前是一家山西人开办的当铺,当年该处院落大体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院是当铺的柜房,中后院及侧院则是东家及家眷居住的地方。查阅1914年《大东日报》出版,叶春墀著的《济南指南》一书可知:该处当铺的名号应该是“正立当”,位置就在今天的苗家巷。

内发券的门楼,城垛式的院墙

晋商家宅讲究结构严谨,院落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构成某种图形样式,取吉祥平安象征意蕴。苗家巷晋商老宅虽地处济南老城内,但其建筑模式秉承了“山西大院”的特色,空中俯视整个宅院的布局呈“田”字型,寓意“四平八稳”,正门开在其东南角,属于传统的民居布局。

住在大院东面的杨大爷看到我的到来,给我聊起了当年的往事,杨大爷今年快80岁了,打小就住在这处宅院的旁边。“我小的时候,这处宅院要比现在大得多,中轴线上是三个不相通的主院,两侧还有侧院,合计得有七八个院子吧!那时院子的四周一圈都是青石垒砌的高墙,墙大概有五六米高,墙头之上有墙垛,就像长城那样的垛子,远处看这处宅子就和一处小城堡一样,那时大门内的还有当铺的木招牌。文革期间院子围墙上的垛子太显眼,都给拆了”。现在大门内东侧残留的一段院墙有5米多高,依然能看出当年垛子留下的痕迹。

走进大门,发现该院大门和济南地区其他民居的不同,该院大门从外面看是四四方方的平顶门洞,但门洞里却是一处券门,拱起的门洞让人想起山西的窑洞,也许住在这里的晋商们,希望通过发券的门洞保留家乡的特色。大门样式是商人们喜欢的金柱大门,从上门板的轴洞能看出,原来这里是双门,每个大门都可以用木杠顶住,十分安全。

精美砖雕的影壁,豪华木雕的屏门

作家余秋雨的散文《抱愧山西》在上世纪90年代曾引起巨大反响。文中写道。很长一段时间我查检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籍,阅读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稿,终于将信将疑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由于晋商多年的苦心经营,使他们聚积了大量的财富,而富有的具体体现就是富丽豪华的家宅。这种传统观念在济南苗家巷这处晋商老宅中也得以明显地展示。”

穿过苗家巷29号的高大门楼是一条青石更道,最深处是一座白墙黑瓦檐的照壁,更道西侧是三个独立的小院落,院落分别有各自的院门,中间的院门正对的高墙之上是一座精美的刚墙影壁。规整的青石垒砌成墙基,影壁为垂花门楼式,影壁门楼两侧有八棱垂花柱,中间是双层的额枋。垂花柱、雀替和额枋上雕刻有连续的“万”字纹,体现主人希望家庭和生意都能“连绵不断,绵长久远。”

垂花门楼影壁对过的院门内有~座与之相对应的垂花屏门,这也是济南老城内现存最精美的屏门。屏门是通往侧院的小门,通常有钱人家的屏门都会精心修饰,是建筑装饰的重要部分。该院这座保存完整的垂花屏门中间是一块匾额,上书两字:勤俭。如意云纹环绕四周,匾额的四角各雕刻有一只蝙蝠,象征多福。“勤俭”则传达出山西商人经营理念和治家原则,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能成功的原因吧!垂花屏门各部件上都有细致和精美的雕刻,额枋上布满了缠枝牡丹,中间雕刻的是一对男女,象征着“富贵人生”,垂花柱头上是锦穗和蝙蝠,都是传统的吉祥图案。该屏门上的木雕风格同聊城山陕会馆中的木雕类似,整体透露着华丽和细腻,是整个现存院落中木雕的经典之作。

超大尺寸的正屋,气派非凡的透风脊

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即使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时代也是如此。“明代的时候,公、侯、亲王正堂为七间:五品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由于等级制度限制了民居的发展空间,晋商们无法把家宅修建得更广阔,但他们也钻了制度上的一点空子,苗家巷29号后院的正屋虽为三开间,但从整个建筑的尺寸上看大得出奇,远远望去,后院的这座正屋比两侧其他的民居高出一大截,大有鹤立鸡群之势。正屋上的透风脊高达40多厘米,且顶到了两端,由于屋脊太长太高,为了安全不得不在中间加修了一个砖垛,用以支撑高大的屋脊。正屋两侧垂脊上也修建了透风脊,这在一般的民居中是很少见的,也体现了晋商借家宅炫耀门庭的观念。

在苗家巷晋商老宅中还有很多体现晋商风格的地方,如房项做成向内的单坡形式,将雨水排在院内,称“肥水不外流”,将门槛做得很高,用来阻挡“财气”外溢,这些细节方面无不透露着商人们的精明。苗家巷晋商老宅在其所包融的“商业”内涵方面,可能还远不止这些,但这已经充分说明了晋商民居与其它非商业(农耕)民居之间的差别,它们同所有的民居建筑一样,是中国传统建筑宝库中的精华。

猜你喜欢

苗家晋商老宅
儿子要卖老宅, 母亲拒绝搬离,怎么判
苗家歇饮
一颗柿子
传承千年商业文明
苗家小阿妹
醉了雷山(敬酒歌)
老宅
晋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晋商:弘扬晋商精神
晋商:互联网助推晋商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