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的书
2008-10-15恽焓蕾
恽焓蕾
初秋的天气,许久未见的清爽。外面又下起了细细的小雨。
这样的雨天,不想出去,便坐在家中泡一杯茶,读一本倾慕已久却无暇顾及的书。雨声淅沥,窗上氤氲的水汽很浓,想必外面是萧瑟的冷吧。屋内,茶杯早已涌出一缕缕“幽香”,一时间,房内出现了一丝古朴的味道。
天色有些暗淡,拧开灯,借桌角一束暖光,飘飘然落入古人昏黄的心境,探入那不见天的汉朝或唐朝。
我想象古代书生们身处的那个农耕社会,恐怕也多是蛰居乡里,也多是晴耕而雨读的吧。或许只有一盏摇摇曳曳的小油灯和屋外雨点的相随。侧耳倾听,竟仿佛听到了累累帙卷中的绵绵细雨,伸出双手,竟似乎摸出了纸上的潮润与清凉……许多学者说过:“较之西洋文化总体上的外趋性,中国传统文化有总体上的内趋性。”比如崇“安”、重“定”、好“静”、尚“止”。依稀记得自己也曾经读过这样的文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止、定、静、安、虑、得,不正是对雨中乡野那一盏盏亮在雾中的灯火的写照?不正是古人们凭轩听雨的姿态吗?
一段中国的琴筝古曲,少不了雨声中的幽远;
一幅中国的山水古画,少不了雨声中的迷蒙;
甚至那一大堆中国古代的哲学,所谓情由境生、感由事发大概也都来自于作者在雨中的独处吧。
土地的束缚,使大多数人忙碌。他们不一定有夜闲,但大多有雨闲;不一定有夜思,但一定有雨思。无数次目不转睛等待雨的那瞬间的凝眸,构筑成了理念世界的真实通道,进入中国独特的美。
月影昏黄,可以数青碧夜空的寥落星辰;
万籁俱寂,可以听二十四桥上的月夜洞箫;
凄清苦寒,可以带着吊脚楼头的皓齿小腰的女子的故事走进从文先生的文集中。
萧萧落发时一页发黄的信函;青青颊涡中的一丝深情的昵笑。童真稚趣,伤心永诀。人生的故事被定格在书中,成为不朽的镜头。
平日不曾发现的甚而觉得很肤浅的东西,在雨声中读,便格外深刻。
突然想起,周作人也写过一篇文章,也叫《雨天的书》。雨,也许可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号吧。
良久,我抬起头,桌前的茶早已停止了缕缕热气的上升,窗外的雨却还在下着。
(指导教师 陈春生 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