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运用回顾与经验总结

2008-10-12王来华

金融博览 2008年11期
关键词:准备金率准备金人民银行

王来华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而设置的准备金,由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组成。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目前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普遍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并将其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加以运用。我国于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人民银行通过存款准备金政策的适度调整和灵活运用,对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均产生了积极效应。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发展

变化情况

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至2008年6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26次调整,其调整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摸索调整期(1984年~1998年):1984年,人民银行按照存款种类,分别确定企业存款、农村存款、储蓄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20%、25%和40%。由于经验不足,人民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过高,造成当时专业银行的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1985年,为了克服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1985年~1998年3月20日存款准备金率长期维持在10%~13%的区间。

第二个阶段是刺激经济调整期(1998年~2003年):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同年3月21日,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至8%。1999年再次下调至6%后持续到2003年。

第三个阶段是适应经济发展调整期(2003年~2006年):2003年国内经济金融发展逐渐走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通道,同年9月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也随着经济发展的旋律稳步上调。

第四个阶段是抑制流动性过剩调整期(2006年至今):2006年开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明显出现过剩现象,央行开始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

影响分析

一是在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相应微调,以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减轻流动性过剩压力。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是外汇的公开购买,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基础货币量的重要因素。官方储备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反之则减少。2002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加剧,外汇储备、外汇占款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货币投放加快。截止2008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5.87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新增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巨额的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加大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面对这种形势,人民银行及时采用存款准备金、发行央行票据等多项货币政策工具,屡次展开调控,使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得到有效控制,呈现平稳发展态势。2008年6月末,M2余额为44.31万亿元,增长率为17.2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18个百分点;余额比年初新增3.97万亿元,同比多增0.75万亿元。在整个调控过程中,存款准备金政策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与频率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投放影响重大。早期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控相对温和,调整幅度与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速度不匹配,金融机构贷款投放走势明显不均衡。为加快经济的发展,早期我国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幅度和频率相对温和。尤其是2001年~2003年、2005年~2006年两段时期,金融机构贷款增速持续走高,经济也逐渐趋热,但我国没有及时加大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使用力度。2001年~2003年,贷款增速提高了8.12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只提高1个百分点;2005年~2006年,贷款增速提高了6.46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只提高1.5个百分点。由于没有及时并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投放速度未得到有效控制,贷款增速呈现不均衡走势。

积极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对近年贷款投放产生明显的调控效果。2006年以来,为控制银行因过剩的流动性资金而产生加大信贷投放的冲动,控制经济过热投资,防范化解通货膨胀,人民银行充分利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加快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冻结”了银行大量可用资金,引导银行贷款投放步伐走向预期轨道。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40万亿元左右存款规模看,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0.5个百分点,将“冻结”银行可用资金约2000亿元。在可用资金强烈收缩的情况下,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增速只增加了0.31个百分点。两年多来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投放受到明显的影响并得到有效控制,贷款投放呈现平稳发展的良好走势,取得了预期调控效果。

三是准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有效影响CPI走势。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流量进行调控,间接对经济产生影响。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往往取决于某些经济指标如CPI的高低,而某些经济指标包括CPI的涨跌很大程度上又归因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实际上,存款准备金率与CPI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能够准确调整存款准备金率,CPI将维持比较稳定平缓的走势,整体波动幅度会相对平缓。

1993年至1996年CPI一直处于高位,期间一直适用高达13%的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CPI降至2.8%时,存款准备金率于1998年调低为8%;1997年至2006年CPI持续低位运行,有时甚至负增长,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大的调整,基本维持在6%左右。

2007年至2008年CPI开始新一轮上扬,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人民银行随之加快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频率,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由2007年年初的9%调高至2008年6月末的17.5%。最终,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经济效应在2008年3月开始逐月显现,CPI逐步回落。2008年上半年我国CPI同比上涨7.9%,比1至5月份低0.2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CPI同比上涨7.1%,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

结论及建议

一是使用存款准备金应充分考虑经济金融长远的走势,着眼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经济行为有一定的时滞性,需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前瞻性。

二是紧密观察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效果,及时调整使用力度。由于存款准备金的使用效果具有滞后性,加上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加剧,对经济走向的预期有时难免出现误差,需紧密观察存款准备金的调控效果,及时调整使用力度,以免产生不良的翘尾效应。

三是实行差别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符合我国国情。考虑到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目标市场也有所不同,实行差别性存款准备金率有助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体现货币政策对各类经济实体发展壮大的包容性,符合我国国情。另外,考虑到我国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机制还不尽完善,2008年首创对地震灾区实行差别性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

四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和频率应与贷款增速相吻合。两者节奏合拍可以有效控制金融机构贷款剧增或急降两极走势,金融投入保持一个平稳的走势,经济才能持续稳健发展。

五是缩短存款准备金政策效应的时滞性。如何解决政策效应的时滞性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性课题。我们要深入分析影响存款准备金政策效应的内部与外在因素,找出障碍的症结,尽量缩短甚至消除其时滞性。(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北海市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准备金率准备金人民银行
2020年河北省人民银行系统机构、人员情况一览表
成都推出研发准备金补助
基于GPSJ1过程下的未决赔款准备金
历次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
河北省人民银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