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与碰撞

2008-10-11王相如

大舞台 2008年1期
关键词:碰撞交融感性

【内容摘要】本文就《傅雷谈音乐》中傅雷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观点为依据,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论述感性与理性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理论关系,分析、举例、证明感性与理性对音乐家的影响及在作品演奏中的渗入,使演奏者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正确诠释音乐作品。

【关键词】感性 理性 碰撞 交融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艺术鉴赏家、评论家。早年留法受罗曼·罗兰影响酷爱音乐,三十年代中期对中外音乐已颇有研究,而时日愈长,修积愈深,音乐艺术上的造诣更见丰厚。其撰写的音乐述评、乐曲赏析,与傅聪及世界大师们的音乐通信,无不语中窍要,真知灼见。

《傅雷谈音乐》一书经傅雷之女傅敏遴选有关论及音乐艺术和艺术修养的内容,重新整合,2005年由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全书编成“音乐述评”、“音乐赏析”、“音乐书简”、“与傅聪谈音乐”、“音乐笔记”五部分。“与傅聪谈音乐”这部分,编入了“音乐笔记”,其中有他对音乐艺术的心得体会,也有经他翻译并加批注的研究某些作曲家的资料,不远万里邮寄儿子(傅聪),使其不断从成长走向成熟,不仅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更是一位德艺具备的受人尊敬的艺术家。

一、“感性认识是初步印象,是大概地认识。”[1]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初级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应,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应形式。每位音乐家的作品都是从情感出发,不同层次、不同强度、不同境界的感情色彩,经过不同的表达手法将炽热的情感、悲伤、幽默、欢乐等感性因素表现出来。例如:威瓦尔第的自然流畅、清新幽雅;莫扎特的入世宁静、天使一样的纯洁;贝多芬对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类的热爱;舒伯特的惆怅;肖邦赤热的爱国之心等各种真挚的情感。演奏者须熟悉作曲家的风格特征和情感因素,才能对作品有更深刻的反映。然而,同一时代、同一背景下,不同的作曲家也有不同的风格。如:同时诞生于1685年—巴洛克后期的三位伟大的音乐巨匠:巴赫、亨德尔和斯卡拉蒂,却各自拥有独特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巴赫深厚典雅,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亨德尔率直坦白,不流于庸俗;斯卡拉蒂则是优雅高贵,遗世孤立。由此不难得知,演奏者若只是单一的知道作曲家的风格还远远不够,要更进一步的分析形成这种风格的外界因素,方可从整体上对作曲家的风格有深刻地认识。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形成作曲家风格的外界因素包括:作曲家生活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音乐历史的发展,乐器的改进状况,以及作曲家本人的身体状态、精神动态、家庭婚姻。每个作曲家的精神气质都是其社会生活背景的一个客观反映,他们的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多地涉及到了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重要领域,如哲学、历史、文学、美学、社会学等,使其不仅有音乐天分,还具有社会良知。贝多芬若仅仅作为作曲家,就不会写得出《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里的《欢乐颂》合唱,因为这首合唱的伟大艺术已经超出了音乐,表达了贝多芬对人类的爱、对恶劣命运的胜利。这种胸怀不是仅注重音乐的人就能具有的。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人道主义者,音乐只不过是用来表达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工具,整天在工具上下功夫的认知是“机器”级的人物。

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演奏者正确地感受作曲家情感特征,最主要的是要把曾经作用于自身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意识中保存、再现或重组,也就是转化为表象,使自己在对作曲家艺术气质形成因素的探索研究后能扩大视野,增强修养和处世,更加丰富音乐的创作和演绎。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是人的认识由个别的属性和特征上升到完整的形象,由当下的感知达到印象的保留和概括的再现的过程。但是,从人的完整认识过程来看,这些感性认识形式是对事物的表面特征的描述,还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过渡到更深境界的理性认识。

二、“理性认识是深一步的,了解到本质。”[2]

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演奏者单靠感性认识是不能科学的理解作品的,还需要从理论方面、逻辑方面、史的发展方面的知识来充实。理论方面是指音乐的表达方法,如和声、曲式、对位等作曲手法;逻辑方面指结构和风格上的对比和统一,也就是美学范畴里的元素;史的发展指乐曲在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背景和价值,以及乐器进化改革的现状。对作品概念的学习可使演奏者提高乐句分析水平,加强句法处理深度,强化音符记忆能力。

判断,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演奏者弄清作曲家的创作手法,还只是基础,要懂得如何使用正确的技巧训练,即要学会并经常用脑,一切技巧的训练都要讲究方法,不能盲目的机械练习,要用高度的脑力活动寻求科学的方法,在技巧练习过程中,可结合老师的教学方法,每个人都有本身个性的特点和缺点,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因人而异,可能其指导不能起一针见血的作用,但学生可结合实际情况,思索并实践,求同存异,寻得更适合自己的一种奏法,以达到乐曲所要求的技巧程度。敏锐的听觉也是脑力劳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能冷静、理智的分辨音符的色彩、音质的特色,以至于装饰音、连音、半连音、断音等的处理,都是构成一个作曲家的特殊风格的重要元件。如:古典时期作家的音讲究圆转如珠;印象派德彪西的音多数要求含浑朦胧;浪漫派舒曼的音则追求的是浓郁深沉。

推理,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演奏者即使已经对每个月章、乐段、乐句、乐节以及音符的徐疾轻缓、意义和感情有了深刻了解,并且按照谱上写定的音符的长短、速度、节奏,极其严格的弹奏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作品的原貌,事实上,每个小节的音乐,演奏的人不由自主地会在句节、休止、高潮、音乐、节奏等等作一些特殊的处理。因此,演奏家要反思自己对音乐的要求、理解和体会,在头脑里刻画出内心想要的是一种什么境界,这种思想是否接近于原作的精神,在处理时须有严谨的态度和逻辑的手法,不能“太过”或“不及”,前后要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要令人觉得既表现了原作的精神原貌,又能反映演奏家的个人理念。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3]傅雷认为演奏最好的境界是演奏者能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如果过分的注重感性,就会脱离原作的情感,不能如实的表达原作的内在含义。纯理性的演奏者也只是弹琴的工具,不是真实的人的情感,必须要将感性和理性交融互助、相互渗透,才能真正的实现情感的表达。人的感性是有理性的感性,不渗透着理性因素的感性认识是不存在的。如果演奏者过分的注入情感,忽略理性的因素,就无法透彻的表达作品的精神境界,丧失乐曲在专业范畴里的显著特征。反之,缺乏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理性认识,就不是完整地认识。一味的追求作品的技术技巧,过于冷静、死板,只是人化了的机器,就更不能完美的表现作品的风格特征,因而,演奏者要同时拥有感性与理性双重认识,并将这两种认识相互作用、互相交错、相辅相成,既能拥有感性认识的初步印象,又能通过理性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

但是对艺术的领悟还不能仅限于此。必须在深入进去,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基础上,用心灵去体会,使原作者的悲欢喜怒转化为自己的悲欢喜怒,使原作者的每一根神经的震颤都在自己的神经上引起反应,感受他的脉搏与心跳,使他活在自己的心中,与之产生共鸣。感之深,爱之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都兼有独特的个性和普遍的共性。演奏者只要能发觉自己心中的共性,找出、抓住与原作者的共同点,建立沟通的桥梁,细心揣摩,就能体味出作曲家独特的个性。当然,也不可能和原作者的理解和感受一模一样,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出入,演奏者自身的性格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演奏者要以真诚的态度去体会作曲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一颗坦诚的心、放下高傲的虚荣心了解自己,打开自己的心扉,以宽阔的胸怀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演奏者不能只是作为演奏的机器和操纵演奏工具的工匠,要有思考、有想法的表现作品的内涵、传达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以真诚、敏感、坚定、虚心、好学的态度,在感性与理性相互碰撞与交融的基石上深入感情,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演奏家。

注释:

[1]《傅雷谈音乐》,傅雷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147

[2]同上

[3]《傅雷谈音乐》,傅雷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148

作者简介:

王相如(1982-)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猜你喜欢

碰撞交融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真美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当金牛座的父亲与汽车发生“碰撞”
感性理性不拔河
交融的独特优雅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
感性设计